《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约3180字。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建瓯第一中学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相关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又为“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和“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埋下伏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一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2)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习了水跨膜运输的实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的能力,具有探究事物的热情。
基于这种特殊的学情,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生生互动、生生互评、构建模型、完成图标的方式完成教学。
四、教学策略
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首先通过打比方、思考“问题探讨”的讨论、回顾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提取教材信息,构建物质跨膜运输的模型图,完成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特点的比较表,完善三种运输的影响因素的曲线图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大分子物质的运输则以回顾分泌蛋白的合成、观看分泌蛋白分泌出细胞和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动画和图片,得出胞吞胞吐的概念和特点,最后小结和完成课堂课后习题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课本资料、动画、图表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评价,完成教师设计的三张图表,从而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图文转换、提取信息的能力。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角色的转变。
六、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问题驱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