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8830字。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说出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举例说出主要的光合色素。
3、概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4、举例说出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步骤、结论、优缺点。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视频展示一组预先摄制好的录像,展示一学生参观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的大棚种植园的过程。以学生的角度 观察大棚内的温度控制、人工补充光照、气肥补充、空间合理利用等措施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察影响大棚种植的经济效益的因素。
有些大棚用红色或蓝色的塑料薄膜代替普通塑料薄膜,在有的温室内悬挂发红色或蓝色光的灯管。
(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
(2)为什么不用绿色的塑料薄膜或补充绿色光源?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
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来自太阳的光能。
太阳的光能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生物体的?
(二)、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案例一: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完全依赖于土壤。事情果真是这样?1648年,一位比利时的科学家范•海尔蒙特对此产生了怀疑,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棵重2.5 kg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木桶里盛有事先称过重量的土壤。以后,他每天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为防止灰尘落入,他还专门制作了桶盖。五年以后,柳树增重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了0.1 kg,海尔蒙特为此提出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主要来自于水,而不是土壤这一观点。
范•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进步之处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又在什么地方?试用你已有的知识加以评价。
进步之处是以实验为证据推翻了人们传统认识中“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完全依靠于土壤”的观点;不足之处是当时他却没有考虑到空气在植物生长(即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那么是谁首先想到植物的生长与空气的作用有关的呢?
案例二:
课件展示:
(1)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我们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到两个不同的密闭的玻璃罩里,看到蜡烛不久熄灭了,小白鼠也很快死去。
(2)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一个玻璃罩内,置于充足光照条件下,蜡烛 不易熄灭。
(3)将点燃的蜡烛与小白鼠一起放在一个玻璃罩内,置于充足光照条 件下,小白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
(1)根据书本提供的信息,你能否说出这个实验最初是由谁提出并完成的?这位科学家根据这个实验提出了什么观点?
(2)假如用一不透光的纸盒将实验(2)与(3)中的玻璃罩罩住,使它不接受光线,重复做(2)实验,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这又说明了什么?
最初是由一位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莱在1771年完成的。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