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教案.doc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课时教案.doc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第1课时
章引言。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大家请看章引言,有何感想? 生答:遗传现象。 联系日常生活激发生兴趣。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的引言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1.粉色。因为按照融合遗传的观点,双亲遗传物质在子代体内混合,子代呈现双亲的中介性状,即红色和白色的混合色──粉色。
2.此问题是开放性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生物遗传现象,学生通过对遗传实例的分析,辨析融合遗传观点是否正确。有些学生可能举出的实例是多个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现象(如人体的高度等),从而产生诸多疑惑,教师对此可以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要引导学生能认真思索,积极探讨,投入学习状态即可。 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回答。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遗传现象。
【教学重点】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实验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设疑:孟德尔在不知道遗传因子是什么的情况下,用抽象的遗传因子来分析杂交实验结果。提出了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的假说,是超越自己时代的一种非凡的设想。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时,遗传因子分离,配子随机组合真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现象吗?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相关的问题。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
1.两个小桶代表什么?两个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
1.两个小桶分别代表生物体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小球分别代表含有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2.为什么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
2.每个小桶内的d小球和D小球数目都是10个,确保雌、雄配子数目相等。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什么?
3.分别从两个小桶内抓取一个小球组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的含义是什么?
4.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摇匀,按步骤(3)重复做50~100次,是为了确保观察样本数目足够多。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准备实验材料用具。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做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比较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思考:为什么全班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更接近?如果孟德尔在研究遗传实验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结果,他还能正确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吗?
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统计10株豌豆杂交的结果,则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当对10株豌豆的个体做统计时,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述自己的看法。
学生阅读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思考左边问题。
4人一组,进行实验记录,统计结果。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激发探究心理,明确模拟实验的目的。
理解遗传因子分离与配子随机组合的意义。
理解模拟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能力、合作能力。
体验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