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约3180字。
《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教学设计
唐庆圆 福州高级中学 35000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和意义。
(2)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的遗传信息流动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说明同位素示踪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如何使用。
(2)通过再现科学史,培养实验设计与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再现科学史,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态度,感受科学知识发现过程的艰辛和漫长,理解科学的本质。
(2)通过对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各阶段严格遵循的碱基配对原则,明确细胞中生命物质的合成是一个准确的变化过程,体会生命的美和神奇。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材分析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基因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中含有遗传信息,这些信息要通过合成蛋白质才能发挥作用。本节内容紧密联系生命活动的两大物质来探索遗传的发生机理,在明确了“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后,了解“基因是如何起作用”,并为后面教学“生物的变异”和“基因工程”埋下了伏笔。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课,需要学生理解的知识点较多,微观抽象,掌握的难度较大,是重点和难点。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概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和意义;掌握科学探究的实验原则和方法。
(2)教学难点:概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密码子和氨基酸的编码关系。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三学生。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以下理解误区:对翻译过程中密码子的位置、种类,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等会产生曲解;对tRNA的种类、与mRNA的关系、与其所运输氨基酸的判定会产生错误;对翻译动态过程,如核糖体如何以mRNA为模板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等。
四、教学过程与策略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引入
展示果蝇染色体图,提问“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众多科学家针对“遗传的分子基础”这个课题做出的贡献,提出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 基因在染色体上,果蝇的染色体,基因成线性排列。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而基因在DNA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展现问题,引入新课。
环节一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资料1 1955年,做了一系列实验 ,用放射性同位素 14C标记的氨基酸,注射进老鼠体内。然后掉老鼠,捣碎其肝脏,寻找标记过的氨基酸的去向。他们发现放射性碳原子先出现在核糖体部位。
提出问题“位于细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呢?” 思考:
1.氨基酸是组成什么的基本单位?
2.14C标记的氨基酸的意义?
3.实验结论。 确定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环节二
信使RNA假说 资料2:1955年,Brachet(布拉舍)用洋葱根尖进行了实验。如果在细胞中加入RNA酶分解细胞中的RNA,蛋白质合成就停止;若再加入从酵母中提取出来的RNA,则又可以重新合成一些蛋白质。
资料3:拉斯特等的变形虫放射性标记实验
实验: A组:把变形虫培养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液中,现象:标记的U集中出现在细胞核中; B组:变形虫培养在未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培养液中, 实验:在适当的时候,用前面两组变形虫进行核移植实验。将A组变形虫的细胞核移植到B组变形虫的细胞质中进行培养观察。 现象:大部分标记的U相继从细胞核中移入细胞质中。
资料4:已知,几乎所有动植物细胞都发现具有核糖体。同时也发现核糖体是富含RNA的粒子。 思考:
1.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2.实验结论。
思考:
1.为什么用尿嘧啶做标记?
2.实验结论
RNA在基因表达过程中是传递DNA信息的信使。 确定蛋白质的合成与RNA有关。
掌握“同位素标记法”
提出“信使RNA假说”。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