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4800字。
生命科学学科高中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上海市宜川中学 李竹青
一、 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3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本节课在上节学习了细胞膜结构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机制,体现生命物质性观点,强调了生命活动具有的物质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材先介绍了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之后又简单介绍了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完整呈现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教材通过图形、文字结合的方式,将微观问题宏观呈现化、抽象问题具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提供给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使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呈现、梳理和拔高知识。本节教材有较多的图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表转换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上一章学习了生命的物质基础,上一节课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贮备。本校学生的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这些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说都是很好的知识和能力铺垫,便于授课者展开合适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有了深入探究和讨论的可能。
教学策略:
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学生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建构出来,是本节课设计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动画和实验数据等,采用提问、设计问题串、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接近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
教师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本节课题,引发学生兴趣,继而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的简单复习,让知识复现,为理解本节内容做铺垫。通过扩散的概念将生命现象引入到对生命的物质本质的讨论,然后引入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两组实验数据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式的异同。怎样让学生理解难以肉眼看见的物质运输对于生命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采取了“挤公交”这一联系生活的方式,通过提问“挤公交感觉如何?”“公交这么挤,为什么还必须去挤?”让学生理解主动运输这一耗能方式对于细胞生活的意义,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使本节课的教学摆脱机械的知识点识记,回到细胞生命活动的层面来理解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生命科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实践的科学,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时从生活实例导入,最后回到物质跨膜运输在实践中的应用,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体现了“STS”的教学理念。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本节课通过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且选用合适方式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本节课还通过比较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异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法学习、辨析相似概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异同。
(3)理解物质进出细胞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和讨论的学习过程,认识和比较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通过实例分析、解读数据来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随着探索比较等思维活动的深入展开,树立探索生命本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对生命活动的物质性的认识。
(3)提高比较、分析、表达等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