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9142112.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9142114.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9142116.doc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群落的演替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01809142118.doc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
1.阐述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与其他特征的关系。(难点)
2.掌握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种群的概念及举例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举例:下列属于种群的是(1)(2)。
(1)池塘中全部鲤鱼。
(2)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
(3)被污染培养基上生长的多种细菌菌落。
二、种群密度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应用
(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2)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
3.调查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②步骤
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
↓
确定调查对象:如一块农田中的荠菜或蒲公英等的种群密度
↓
选择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
计数并记录
↓
计算种群密度
(2)标志重捕法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目标 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
1.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难点)
3.结合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形成原因
3.K值
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
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其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研究意义
(1)有害动物的防治。
(2)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3)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