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1550字。
题目 分离定律 年级学科 高一生物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授课教师 郭秀金 工作单位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并灵活应用。
技能目标:理解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
情感目标: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关键 重点:尝试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试验假说。
难点:尝试解释分离现象,设计实验试验假说。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教学法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电子白板 电脑
软件:PPT 挂图
教学设计思路 1. 提出问题;
2. 构建假说;
3. 验证假说;
4.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导入:
学习了遗传的物质基础,知道了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DNA)而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又是什么?(基因)我们还知道亲代的全套基因在生殖过程中可以传给子代,而且能控制子代在发育中表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那么,如果双亲都是双眼皮,其子女一定双眼皮吗?如果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儿子,这是前世造孽、现世报应吗?要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学习遗传的第二部分——遗传的基本规律。
穿插有关孟德尔及杂交实验法简介,既渗透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又为理解下面的杂交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首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相关的文字及插图,同时列出三个思考题:
(1)为什么用豌豆作试验材料,结果会可靠,而且易于分析?
(2)豌豆人工杂交试验是如何做的?
(3)遗传物质肉眼看不到,孟德尔是如何将所要研究的遗传物质变化规律变为可推测的?
利用PPT、挂图、插图形象化述说杂交过程,同时还应指出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问题是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观念的教育。再要求学生观察表6-2,真切感悟其他性状也存在这样的分离比,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结果重复出现,其中必蕴含着规律性。板书的同时指明P、♀、♂、×等符号的含义,在学习到子一代为高茎一种性状时,引出“显性性状”及“隐性性状”等概念。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过程、现象和解释的教学中出现许多新名词(概念)且属理解范围,一下子和盘托出,学生消化不良甚至有后遗症;按教科书按部就班,逻辑性又不强,可以分三步操作:
1)学生阅读教材, 自读过程中初步接触相关概念。
2)教师图解板书过程,引导学生依次再认相关概念和符号。(教师绘图学生叙述 P F1F2♀♂×等符号的含义)
3)创设情景深入理解重要的概念: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掌握由P-F1,F1-F2判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方法和规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解人工异花传粉的步骤和方法,理解好自交和杂交。在学生字面理解了概念后,例题巩固和运用。最后达到概念牢固地建立。
小结:
回顾孟德尔实验,对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
知识点进行总结。
这段导言在复习中运用趣例引出总课题。既承上启下,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师生迅速进入新课。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之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在解决第三个问题的时候,顺理成章地解释重要概念“相对性状”,这可以陪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也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作铺垫。
提出思考题:
(1)孟德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
(2)孟德尔三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
(3)孟德尔又如何解释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3:1的?
说明假说要点:
a、生物的性状都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
b、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
c、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d、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且机会均等,于是基因又恢复成对。
e、在成对基因存在时,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显性起作用。
8’
12’
10’
7'
板书设计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