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信息的传递》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2840字。
遗传信息的传递
(一) 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课标中的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的复制。主要内容包括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DNA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和DNA复制的遗传意义。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减数分裂,受精作用等知识的基础上,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本节课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同时也为后面遗传信息的表达、生物的遗传变异理论、基因工程和生物进化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体现了教材编排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 学习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本节课在教材中属于较抽象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对DNA的结构特别是空间结构的理解有待深刻,而且本节课的内容还需要其他许多相关生物学知识做铺垫,需要同学们对遗传学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对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还将通过使用教学模型加深学生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
(2)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3)探讨DNA复制的遗传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结果,提高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多媒体演示DNA复制的过程的学习,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结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和DNA分子的结构等知识基础,理解DNA与其结构相适应的功能,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四)重难点分析
根据以上建立的三维目标,参照新课程标准以及生物学科指导意见,DNA的复制过程在整章的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为DNA的复制方式和过程。DNA的复制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入了14N和15N同位素,但学生对于同位素的应用并不深刻,所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的结果,理解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是本次的教学难点。
重点:1、DNA的复制方式和过程
难点:1、思考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的结果。
2、理解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以语言传授为主的谈话法。
(六)教学过程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教师行为:教师说明DNA指纹技术的应用并提出该项技术被用于侦察破案时从犯罪现场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