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2100字。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课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渗透作用的原理 ②理解植物对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③了解合理灌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综合运用等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重点: 1、渗透作用的原理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难点: 1、渗透作用的概念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教法: 谈话法、探索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通过提出光合作用的原料CO2和H2O,同时联系世界面临的水资源不足的现实导入课题。 三、新课内容 ◆ 回顾初中相关内容,介绍植物的主要吸水器官及最活跃的部位。 (一)渗透作用的原理 通过课件演示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说明植物细胞在形成中央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观察、静听、回答
☆ 复习上节课有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渗透作用的概念 通过课件演示渗透作用发生的过程。
提出问题:
(1)水分子与蔗糖分子是否都可通过半透膜?为什么? (2)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上升? 解释上述问题过程中渗透理化学科相关内容,水到渠成,概括出渗透作用的概念。
◇ 观察、思考、回答
☆复习旧知识,引入渗透作用的原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相关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Ⅰ半透膜 Ⅱ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从结构方面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
◇ (1)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Ⅰ
(2)植物细胞处于外界溶液时: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Ⅱ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联想及归纳能力。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已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即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通过课件演示,师生共同回顾实验过程和现象。
◇ 观察、回顾
☆ 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通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为
(1) 内因:原生质层
(2)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 分析、思考、总结
☆ 用生物学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提出问题:在盐碱地或一次施肥过多时,植物为什么会发烧苗现象?如何解决燃眉之急?若灌溉之后仍不能恢复正常是什么原因?
◇分析、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水分进入根尖内部的途径 课件演示:
◆(1)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内部层层细胞→导管 (2)成熟区表皮细胞→内部各层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导管
◇ 静听、思考
(三)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提出以下问题
1、 运输:通过各器官的导管运输到植株的地上部分
2、利用:少量利用,大量散失 3、散失: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其意义是促进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重要动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