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6年优质录像课评比《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5(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福建省2016年优质录像课评比莆田二中参评人教版必修一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学案 (2份打包)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doc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案.doc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莆田第二中学 朱玲玲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第2节膜结构有关,第3节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基础之上,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本节内容是在初步了解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物膜的功能,是对已掌握知识的拓展,对学生的 要求更高。这样的编排符合认识的规律,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学情分析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提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具备了一定的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动画、文字、图表资料等具体展示某些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来设计不同的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同时可以通过建构数学模型、解读数据图、描述模式图等,来帮助学生实现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方式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深刻领会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四、教学目标——依据标准:课程标准
(一)知识方面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二)能力方面
1.尝试在坐标系中建构物质运输速率随条件变化的数学模型。
2.尝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方案。
3.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二)教学难点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课堂工作纸
知识回顾:
1、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中,膜的基本支架和蛋白质分子的分布。
2、此模型体现了膜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
3、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分析,膜具有怎样的功能特性?
4、膜的这种功能特性体现在允许哪些物质通过?
探究一:被动运输
【模型建构一:】以膜两侧浓度差为横坐标,物质运输速率为纵坐标,尝试在坐标系中建构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物质运输速率随浓度差变化的数学模型,请各小组讨论完成并说明曲线各阶段的限制因素。
探究二:主动运输
【问题探讨:】有人经过计算,发现小肠的吸收面积如果全部展开,足有400平米之大,这么大的吸收面积足以导致分解后在局部形成的葡萄糖浓度比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要低。
请大家大胆作出猜想:葡萄糖逆浓度跨膜运输需要哪些条件?
【实验设计:】请各小组根据已有知识提出假说,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葡萄糖逆浓度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的条件,并预期最可能的结果与结论。
实验材料: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14C葡萄糖的动物细胞培养液,小肠上皮细胞(葡萄糖浓度高于培养液),呼吸抑制剂,专一性载体蛋白抑制剂,生理盐水,培养皿,放射性检测仪等。
提出假说:
实验方案:
预期最可能的结果与结论:
【模型建构二:】1、以膜两侧浓度差为横坐标,物质运输速率为纵坐标,尝试在坐标系中建构主动运输过程中,在一定范围内物质运输速率随浓度差变化的数学模型,请各小组讨论完成并说明曲线各阶段的限制因素。
2、若把横坐标换成能量,结果会怎样?
若把横坐标换成O2浓度,结果又会怎样?
课堂小结
列表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