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590字。
《新陈代谢与酶》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设计
1.1 知识目标
描述新陈代谢的概念;
简述酶的发现过程;
领会酶的概念;
把握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所具有的特性。
1.2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探讨酶的发现过程,有意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习惯;
以开放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进行酶的特性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体会生命科学的重要性。
1.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酶的发现,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通过实验探究酶的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通过探究与“酶的特性”有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要学会学以致用。
2 重点难点分析
2.1 重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酶的概念和特性。自然界中几乎一切的生命活动都与酶的活动有关,活细胞内全部的生化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就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迅速顺利的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作用。如果离开了酶,那么新陈代谢就不可能正常进行,生命也就终止。那么,酶究竟是怎样的神奇物质?它又有哪些神奇本领?显然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2.2 难点分析
探索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和无机催化剂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性?课本提供了两个学生实验和两幅坐标图,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究,仔细观察,得出结论。探索酶的特性的实验原理比较复杂,实验仪器较多,实验材料各有不同,因此如何在一课时内有效的组织课堂,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主动探究,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本节课的难点。
3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了有关酶的基础知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所以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疑问,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合理结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的第一节内容。并且通过学习高中前面的内容,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在这些基础上,从酶的发现史入手,简要介绍200多年来科学家们对酶的研究成果,最终概括出酶的概念。其中渗透着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良好素材。
另外,本节涉及到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新陈代谢,虽然引言部分已经有过介绍,但肯定理解的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应注意使用过渡性的语言,以进一步阐明引言部分的观点。
“酶的特性”这部分内容同样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总结出酶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特性。因此,该部分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提出预期,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分析实验结果,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酶的催化特点。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勇于创新的探究精神。
5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第三章彩图,引起学生关注,并让学生思考:
在蓝天白云下,有青青的草和肥肥的奶牛,它们都在健康的生活着。它们作为生物,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明确: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