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40字。
《细胞膜和细胞壁》教学设计
浙江省嘉善高级中学 江生
一、教学理念
本节课在建构主义理论下进行了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所以在导入时本人采取了实验导入,让学生真真切切观察到玉米籽粒的着色情况,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本节课以科学实验为主线贯穿始末,由实验导入→科学史教学,环环相扣,让学生也像科学家一样亲身经历细胞膜的模型构建过程,体验了学家探究之路。教学设计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同时渗透了“结构决定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样不仅强化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能感受到形成知识的乐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时也符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性学习”这一理念,本节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该理念。
二、学习任务分析
细胞是生物新陈代谢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膜位于细胞表面,是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区分开的界面,对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控制细胞的物质进出等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内部的核被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它们都有膜结构,这些单位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它是后面学习物质的跨膜运输和学习具有膜的细胞器等内容的基础。而各种化学成分并不能单独表现出生命活动,对于组成细胞膜的各种化合物如何有序组合而形成完整的结构,以及表现出的结构特点和与结构相适应的功能这些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是本节学习的主要任务。其中重点是质膜的结构,难点是质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细胞膜作为生命边界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前一节课的学习,为本次课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但还不够完善,尤其对科学的探索过程以及结论的形成缺乏正确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由于细胞膜的结构和细胞壁的结构都是肉眼看不见的,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应该将前面的活动很好的利用,还采取多媒体技术,展示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模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微观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采用让学生动手绘图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建立模型的科学思想并更深层次理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