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示范教案(29份)
- 资源简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新课标示范教案(29份打包,Word版)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自我检测详解(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第2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1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2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1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2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1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2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1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2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1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2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2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1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2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4节 免疫调节 第1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4节 免疫调节 第2课时)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4节 群落的演替)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自我检测详解(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自我检测详解(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Word版.doc
示范教案-生物-必修Ⅲ自我检测详解(第4章 种群和群落) Word版.doc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过渡到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多媒体显示血浆的化学组成,围绕这一演示提出3个逐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知识要点。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多媒体演示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通过在必修模块1中学习过的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的原理,联系到渗透作用,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再引出渗透压的概念。pH的概念,在化学必修中学生已经学过,这里简要提示一下计算公式就可以了,然后明确一个知识要点,正常人体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 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具体机制021将在第二节中进一步学习。内环境的温度特点在这里只简单提到,在第二章进一步学习。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要理解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也就是内环境在物质交换中的作用,这一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学过程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任选一细胞外液中的成分(通常是二氧化碳、氧气或水等),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最后安排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准备 1.显微投影仪:示草履虫、血液涂片。
2.视频—1:播放边防战士爬雪山片段、炼钢工人高温作业片段、抗洪战士在恶劣环境中生活片段。
3.视频—2:播放演示草履虫的取食过程、食物泡及消化过程、排遗、伸缩泡的排泄过程。
4.多媒体CAI—1:动态显示血细胞直接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5.多媒体CAI—2:动态显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本章规划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血浆的基本成分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手、脚等部位有时会磨出“水泡”,部分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体内细胞脱离了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死亡,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及其重要性,人体需要摄入营养物质、氧和水,排出废物,学生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已有知识和经验,尽管比较浅显,与之相联系却有利于学生建构“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人体内几大系统的功能,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不太难。此外,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与其他章的联系: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从容说课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章的导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章题图,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通过图片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工作环境的恶劣,体会他们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渗透。本节的引入可以利用草履虫取食、排遗过程的视频和人体血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演示,可以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在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组织教学时先从简单的体液的概念入手,再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逐步深入使学生理解内环境的概念。最后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过渡到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多媒体显示血浆的化学组成,围绕这一演示提出3个逐步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知识要点。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用多媒体演示红细胞在清水中吸水胀破,在较高浓度食盐水中失水皱缩、死亡,通过在必修模块1中学习过的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的原理,联系到渗透作用,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再引出渗透压的概念。pH的概念,在化学必修中学生已经学过,这里简要提示一下计算公式就可以了,然后明确一个知识要点,正常人体血浆的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 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具体机制021将在第二节中进一步学习。内环境的温度特点在这里只简单提到,在第二章进一步学习。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要理解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也就是内环境在物质交换中的作用,这一部分的知识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学过程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任选一细胞外液中的成分(通常是二氧化碳、氧气或水等),分析它的来源和去路,并说明这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最后安排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准备 1.显微投影仪:示草履虫、血液涂片。
2.视频—1:播放边防战士爬雪山片段、炼钢工人高温作业片段、抗洪战士在恶劣环境中生活片段。
3.视频—2:播放演示草履虫的取食过程、食物泡及消化过程、排遗、伸缩泡的排泄过程。
4.多媒体CAI—1:动态显示血细胞直接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5.多媒体CAI—2:动态显示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资源评论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