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5300字。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2.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③(必修) 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后面几节的过渡章节。本节1课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安排教材内容,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通过学习,使学生可以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把握各个实验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对发现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进行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3.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了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机理,对激素调节有一定的了解,且在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零散的学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能力基础:我所任教的学生是我校一、二层次学生,虽然获取直接知识的能力较好,但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欠缺,课堂发言积极性较差。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的抓住学生“好奇心”,利用生物史发展脉络,创设情境,层层设疑,诱发思维,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主动建构知识。
目标:
1.独立分析达尔文实验,描绘胚芽鞘感光部位和弯曲部位。
2. 观察詹森和拜尔的实验,独立思考后与他人讨论,得出尖端可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弯曲生长是由于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3.小组尝试模仿前人设计实验,进一步阐明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生长素。
4.通过自主阅读,准确说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植物激素的念。
5.通过自主阅读,能准确的写出生长素的产生场所,运输方式和分布部位。
评价任务
1.分别写出A、B和A、C、D对照的实验结论。
2.分析两组实验,能独立回答或与他人交流教师设置的问题。
3.用文字或示意图表示实验方案,进一步证明生长素的存在。
4.阅读后可准确回答相应问题。
5.准确写出生长素的产生场所,运输方式和分布部位。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的主体活动 评价要点
章题导入 设疑:美丽的额济纳胡杨林为什么选择在每年的10月份集体上色,胡杨林如何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投影胡杨林图片)
出题: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联系相关知识,产生疑问。 学生能集体回答指出植物存在激素调节。
展示视频,引入新课 视频:豆科植物向光性。
展示问题:
1.视频体现了植物的什么特性?
2.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外界刺激是什么? 学生思考总结:植物具备向光性,向光性是由单侧光引起的。 随机提问学生,并让其他学生评价答案。
达尔文实验
教师简介达尔文,引起学生兴趣。课件展示实验和问题:
A、B对比和A、C、D对比,分别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进一步设问:那尖端和下部有什么关系呢?给出达尔文的推断。 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实验回答:1.感光和尖端有关。
2.感光部位在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部?
学生能写出实验结论。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
介绍达尔文的实验时间1880年以及达尔文去世的时间1882年,设置疑问:“影响”究竟是什么?
课件展示:詹森和拜尔的实验示意图并给出问题:
①詹森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该实验是否有一定缺陷?如何完善?
②拜尔将切下的尖端放在胚芽鞘的一侧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并展示这两个实验的初步结论。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与他人讨论,回答:
1.“影响”可以穿过琼脂(或“影响”可能为某种化学物质)。
该实验没有对照。
2放在一侧是为了让尖端的“影响”不均匀。
向光性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分布不均匀导致。
观察学生讨论过程,了解学生讨论时存在的问题,尽量提问主动举手的学生,并引导其他学生评价。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