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7(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3份打包)
石狮一中生物组李蓉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doc
福建省2015年学年会教案展示人教版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doc
福建省2015年学年会教案展示人教版必修三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厦门大学附属中学).doc
基于“5E+问题式教学”的《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一、设计思路
“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开发出的一种适合探究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而创立,建构概念并应用概念是其重要内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是其核心,认为形成新旧概念之间的冲突是主动建构概念的动力。这一模式的一般过程为吸引(engage)、探究(explore)、解释(explain)、精致(elaborate)、评价(evaluate)。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理科教学,特别是生物学教学。基于问题式教学(PBT——problem-based teaching)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习者获得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和高效解决问题的技能。因此本教学设计按“5E”教学模式结合问题式教学展开,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运用调查和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建构,符合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
本章节对于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很好机会。因此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设计一系列实验对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且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对教材中科学史实验进行改进完善,把探究内容“精致”化,延伸科学思想方法。另外,通过结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问题难度层层递进,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中的第一节,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其早期研究始于1880年达尔文父子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探究,先后经历了60来年。其间,Boysen Jensen (1910-1913年),A.Paal(1914-1919年),F.W.Went(1928年)等学者用燕麦实验法开展的一系列研究证实,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顶端确实存在某种活性物质,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直至1934年F. Kogl和Haagen-smit等学者先后从人尿、酵母提取物中分离和提取出C10H9O2N ( 吲哚乙酸,简称IAA ),1942年Haagen-smit等从碱性水解的玉米粉和未成熟的玉米籽粒中分别提取出IAA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个经典的篇章。它是众多科学家思维与智慧的结晶,所包括的一系列经典实验,不仅记载着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蕴含着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体现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乐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生动素材。把它作为教学内容,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这段历史,而在于使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身边日常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让学生体验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和实验方法,概述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关键实验和科学家设计该实验的思路、方法及原因。
2、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设计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通过对实验设计的评价与改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培养观察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通过对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原因的解释让学生学会“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3)利用目前科学家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还有争议这一现象,启发学生明白科学永无止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提出问题、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多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
2、教学难点:
(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学 情分 析 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可能对植物向性生长,尤其是向光性、向重力性生长已经有了一定了解;顶端优势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经常见到;在农业和园艺生产实际中有许多实例可以与本章内容相联系。在必修一学习了对照实验、单一自变量等实验分析的相关内容;在必修三也学习了动物激素的相关调节内容,对这节内容的学习会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教 材分 析 本章内容在本模块是相对独立的,应该以植物体是一个生命系统的思路来理解本章内容。本节内容有关科学探究史的相关实验的设计思路是高考实验考查要求考生所要掌握的。因此,教师应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
重 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 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 学
目 标 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教 学准 备 Powerpoint课件。
教 学方 法 讲授法、谈话法、提问法、归纳法等。
教 学策 略 1.巧妙设疑,层层探究。
2.教师引导,步步为营,寻根问底。
3.重放或整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再次感受众多科学家的贡献。
教学过程
演示文稿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向日葵会跟随太阳转动
2.窗台的盆花会弯向光源
3.深秋叶片变黄脱落
4.果园的园丁对果树进行修剪,硕果累累
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
运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物现象引出本章主题“植物激素调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石狮第一中学 李蓉萍
邮编:362700 电话:13559525608 Email:316575997@qq.com
1、教材分析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教材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实验设计与评价”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做铺垫。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发现过程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分析。
2.2能力目标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物质实验,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探究能力及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3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培养学生执著探索的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过程
3.1引入课题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窗台盆景这幅图,请同学们观看后描述想到了什么诗词?(回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出墙”说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请学生继续观察讨论:是外界什么诱惑使这“红杏”探出脑袋,向外张望?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而引入植物的向光性,进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2问题探究
先向学生介绍胚芽鞘是什么?
问题探究一:植物为什么向光弯曲生长?
展示实验(表1):19世纪末,达尔文利用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为材料进行实验设计。同学们分析本组实验,通过比较思考,这两个对照组单一变量是什么?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表1
提出问题 植物为什么向光弯曲生长?
设计实验
单一变量 有无单侧光的照射
结论 向光弯曲生长与单侧光有关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