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030字。
《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教学设计
摘要 本节教学结合最近发生的案例引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融入科学探究的氛围中,创造愉快的氛围。继而将活动与问题由浅入深展开,让学生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在动手合作过程中获得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辅以练习加强知识的巩固,获得反馈信息。
关键词 教学设计 DNA分子 模型构建
1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二《生物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二节,本节课内容包括DNA分子结构的发现历程、DNA分子组成、DNA的结构特点以及DNA的特性。本节课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DNA的结构,知识内容相对较抽象,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一定基础,但知识结构相对而言还是较为清晰的,具有一定逻辑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模型有利于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因此模型搭建是本节课也是这一类课题的一个关键,在搭建过程中学生尝试解释DNA结构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学生“先行后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是在了解了核酸是遗传物质证据之后,对于遗传物质之一——DNA进一步深入学习,引发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接下去了解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表达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知识框架而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镇海中学高二(8)班学生,他们课堂氛围活跃,具有较强的班级凝聚力,在合作学习上有较好的基础,团队凝聚力强,因此有助于本节课模型制作的展开。另外学生学习水平相对较好,在动手能力方面有很高的积极性,学习的欲望强烈,因此本堂课展开一定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然而学生在事物观察上还有所欠缺,不够仔细,对于信息包括实物信息与文字信息归纳能力不够强,有待提高,这也是本节课在教学中所要强化的方面。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简述DNA的分子组成;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举例说出DNA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3.2 能力目标 加强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制作DNA立体结构模型,通过模型构建能够解释DNA结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对信息的分析归纳的能力;遇到较为抽象的问题或信息时,运用建构模型的科学方法来解决;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融入当时的社会背景,将历史重现,学生认识到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通过模型建构、实物演示等科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提升团队协作精神,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感悟到DNA双螺旋结构对称、简洁、和谐的科学美。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