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40字。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叶德荣(永嘉罗浮中学)
一、设计思想
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资料分析”来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通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生物学问题,以理解碱基对排列次序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关系;鼓励学生课外阅读DNA指纹的应用,体现STS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之后,即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和发现遗传定律,摩尔根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遗传物质是DNA这一背景下,学生能对基因的本质提出大胆的设想,通过对教材中“资料分析”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对基因本质的认识便水到渠成;教材中安排数学模型解决生物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理解。认识基因的本质又为后面学习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奠定基础。与原教材相比,从知识的编排顺序来看,逻辑更加严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内容的设置来看,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改变学习方式。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科学的学习,对基因的知识已有初步了解,所以高中的学习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本节内容中,学生在理解碱基排列多样性和特异性时需要将数学模型迁移到生物学中,此时学生尚未学过有关概率计算的知识,所以需要老师设置情景巧妙地化难为简,使学生轻松地掌握;部分学生可能不会真正理解碱基排列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关系,从而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能力目标
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情感目标
养成探究精神与合作精神,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教学难点是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充分利用“资料分析”,让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讨论来理解基因与DNA的关系;组织课堂讨论活动,帮助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
六、教学手段和策略
设计问题导入新课,设置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和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和收集基因、DNA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预设教学程序。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改变课桌的摆放,每6-7张摆成一个方块,共8个方块。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准备多副具备4种颜色的积木;学生以前作好的DNA模型。
八、教学过程
〖讲述〗摩尔根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后来证明染色体中只有DNA是遗传物质。那么,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
1.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教师将课文中的“资料分析”投影到大屏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4则资料,试图归纳出基因与DNA的关系。
学生在讨论时可能会抓不住重点,教师要适时对讨论过程加以恰当的引导和点拨。教师可以视学生情况在以下方面有选择地加以引导。
资料1:①生物体的DNA分子数目与基因数目比较。②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比较。③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资料2:①海蜇转移到小鼠体内的是什么物质?②物质转移到小鼠体内后能起什么作用?③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资料3:着重强调构成基因的碱基数占碱基总数的比例不超过2%。
资料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遗传效应的含义。
在学生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1)大肠杆菌一个DNA上含有多个基因。说明基因是一段DNA。
(2)把海蜇的绿色荧光基因转入鼠的体内,鼠体内出现了以前没有的荧光。说明基因有遗传效应,它可以独立起作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