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3600字。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教学设计
漳州一中生物教研组 韩秋娜
一、设计理念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自主地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设计上采用ATDE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并结合IHVs(交叉性历史小故事)等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同时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章第二节第二个小节的内容。本小节包括物种的概念、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中与此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隔离与物种的形成”。“概述”属于“理解”水平,其水平要求是: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因此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从而产生新物种的过程,接下来安排“资料分析”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来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物种形成的抽象过程。引言与第一小节“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相衔接,又为后面生物的多样性的学习提供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① 物种和隔离的概念 ②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2、学情分析
我校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可以采取讨论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对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物种、隔离的概念
(2)简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3)概述物种形成的主要环节以及各环节对于物种形成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本鼠种群的假想情境,进行模拟操作、辩论分析,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的观察分析课本当中的图片、文字,通过观看加拉帕戈斯群岛形成过程和岛上地雀等视频材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