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节 伴性遗传
林建华(洞头一中)
一、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生物教学中的重点知识,是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等知识的深入和应用。教材中以一个遗传学的经典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考虑到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知识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重点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所以在正文中只讲述了四种主要伴性遗传方式中的两种,其他两种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来。同时本节知识与人类的遗传和优生等健康知识密切相关。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学习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掌握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在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初步学习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为本节课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做好了知识准备。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
2.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
3.掌握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
体验人类色盲症的发现过程的科学态度
五、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伴性遗传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教学难点是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利用遗传学图谱,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现象,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不同类型的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和归纳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色盲检查图
2.学生准备:①复习遗传定律;②预习《伴性遗传》课文;③搜集红绿色盲资料适当做些红绿色盲的社会调查。
八、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银幕显示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自我检查。
提问:色盲症是谁发现的?又是如何发现的?
学生:阅读P33-34 人类红绿色盲症
归纳:道尔顿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为第一个发现色盲症有人,原因在于他具有一种认真钻研、勇于探索事物真象的科学态度。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加强这种科学素养的培养。
(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和课文的小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介绍人类色盲症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认真钻研的科学态度)
2.讲授新课
提问:色盲是如何遗传的?
资料分析:P34人类红绿色盲症 展示图谱
学生:分组讨论人类红绿色盲症特点
归纳:这个家系中只有男性患者,而且男性患者的子女都是正常的
提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
(板书)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提问:红绿色盲是受显性基因控制,还是受隐性基因控制?
学生分析:双亲正常,子代出现患者,说明红绿色盲受隐性基因控制。如果是显性基因控制,子代出现患者,则双亲中至少有一个携带致病基因为患者。
提问: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是性染色体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