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组合定律》ppt20(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浙科版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一)》(教学设计+课件+素材)
上课用图解.docx
自由组合.docx
自由组合.pptx
自由组合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 ,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等 ,是高中生物学课程的重要任务。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内容中,孟德尔定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素材,尤其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有着重要作用,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我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一课时)进行了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进行了基因分离规律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初步掌握了基因分离规律等基础知识,也领略了孟德尔的科学思维方式,初步体验到有关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他们对进一步探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探究学习的水平。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理性知识理解需要较长的思考过程,且学习时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和现象的解释,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落实基础知识,为下一节课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材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规律是继基因分离规律的第二大遗传学规律,既以本单元第一章基因分离规律为基础,又是对基因分离规律的发展。在内容上着重阐明了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机制和实质;在方法上侧重于假说演绎科学方法的应用。学习这一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第一单元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作用,为学习第二节自由组合规律在实践中应用奠定理论基础,而且为理解第四单元生物进化的内因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做了知识铺垫,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收集、整理基因间自由组合的信息,与基因分离定律等知识建立联系,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
②解释自由组合现象,推断自由组合规律的结果,理解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尝试用基因的观点解释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过程,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领悟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继续培养运用已知得出未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自由组合规律的演绎推理,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自由组合实验过程及其结果,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教学难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五、方法策略
虽然孟德尔研究自由组合规律的材料、方法和步骤都没有变,但研究的性状从一对增加到两对,无论配子产生种类,还是对配子组合形成后代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推导分析都增加了难度,加之这一系列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课例的教学难度不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
2. 引导发现法(利用旧有知识复习、重组,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并发现新的问题所在);
3. 习题巩固法(习题训练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 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的遗传实验,揭示了基因的分离规律,他是通过研究豌豆的哪些性状,发现这个规律?
(参考:一对相对性状,又称单因子杂交实验,各自研究了7对性状的遗传)
在孟德尔所完成的豌豆的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哪些组的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例最接近3:1?为什么?能用遗传图解来解释吗?
(参考:由于统计数据大,因此子叶的颜色和种子的形状这两对性状最接近3:1。每位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性状画遗传图解,请2位同学板演,一起批改订正,规范遗传图解的书写)
孟德尔在逐一分析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后,这位才思敏捷的探索者又想,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在遗传过程中又是如何作用的呢?它们之间会相互干扰吗?多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结果是否也可以用分离规律来解释?为此,孟德尔开始了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研究,几经努力,终于揭示了另一个重要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
【设计意图】利用旧有知识导入新课,由简单到复杂,实现知识的迁移,既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同时,落实基础,对遗传图解的书写进行了回顾。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