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个文件。
江苏省2010届高三二轮专题教案
免疫调节
【课标要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考向瞭望】特异性免疫的相关过程。
【知识梳理】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淋巴结等。
(二)免疫细胞:是指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后者又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
(三)免疫活性物质: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效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以及溶菌酶等。
(四)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比较
来源 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抗原结合体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二、免疫系统的调节
(一)非特异性免疫
1、组成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2、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二)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1、组成: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2、作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等。
3、方式: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清除。
(三)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
别[ 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
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
对象 对所有病原体起作用 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
基础 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
联系 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源头 B细胞 T细胞
杀菌物质 特异性抗体 淋巴因子
江苏省2010届高三生物二轮专题教案
免疫失调
【课标要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考向瞭望】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知识梳理】
一、免疫失调
(一)防卫过强:过敏反应,如皮肤荨麻疹。
(二)防卫过弱: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即艾滋病。
(三)防卫不准: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
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
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
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这两
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
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
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
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
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
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先天不足
(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
击破坏而致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应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
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病
三、几点提醒
(一)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二)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而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引起疾病之前将它们消灭,从而使患病几率大大降低。
(三)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有明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