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共4040字。
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
作者:邹兴平
知识目标: 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血液循环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思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呼吸作用氧化分解有机物的实质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 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教学设计示例
一、复习提问: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
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提问: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
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
下面我们通过观察录像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指导学生活动: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学会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和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