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工程》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4710字。
专题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学设计
泉州七中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来设计。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与当前生物技术热点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本节课应重视学生理解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知识作为本节课的理论基础,将科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并通过设置一些相互衔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相关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3)专题2“细胞工程”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是教学的难点。
2、学情分析
虽然必修模块中细胞全能性、细胞分化和单倍体育种等方面的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实验技术难度较高、过程抽象,这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手段,采用创设情境、层层设疑、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细胞的全能性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难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简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方法和应用;
2.能力目标
在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课根据生物工程内容的特点,从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层面进行构建,具体指导以技术操作流程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分析操作的原理(科学),分析应用(社会、环境)与技术的联系。
虽然本节课涉及的生物技术,在现有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但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图片资料,也可以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另外,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活动,并围绕提供的资料开展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这样“变教为诱,变学为思”,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效率更高,使学生主体本身得到全面发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植物组织培养”
师:春天,如果你把月季的枝条剪下来,扦插在花盆里,过段时间你可能会发现,这个枝条变成了一棵月季。这种技术叫什么?
师:对,这是无性繁殖中的扦插。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个枝条剪得短一些呢?有可能扦插成功吗?
师:那如果我们继续将它剪得更短一些呢?
师:如果我们不断地将枝条分割下去,最后留下的是一个细胞呢?
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伯兰特(Haberlandt)就猜测:如果给细胞提供和生物体内一样的条件(适宜条件下),每个细胞都应该能够独立生活并且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你认为哈伯兰特作出这种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观察、
思考、
回答。
生:这叫扦插。
生:可能。
生:可能。
生: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思维轨道中来。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