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doc
观课记录().doc
教材分析().doc
教学设计().doc
课标分析().doc
课后反思().doc
课件设计().ppt
评测练习().doc
效果分析().doc
共1个课件,8份文档,1个视频。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
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1.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2、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
在呈现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从“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
本节的内容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安排的,采用先授课后进行探究活动的模式。本案例的设计针对课堂授课部分。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个部分,此外还介绍了种群的空间特征。本节首先通过“问题探讨”来探讨怎样估算种群密度才比较准确。正文一开始仍是贯彻这一思路,围绕检测除草剂的效果来创设调查种群密度的问题情境。接下来简要介绍了种群密度的概念,调查种群密度的必要性和样方性。为了让学生领悟样方法,本节安排了一项“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此外,还介绍了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另一种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效果分析
预习: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展示: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章内容的学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必修一中已经学习过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内容,对种群和群落有了初步的了解,观察思维能力较强,但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