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说课与教学设计(细胞生活的环境等20个)
- 资源简介:
约46780字。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细胞生活的环境》,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新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的内容,本章内容是理解第二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而且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而本节又是这一章的基础,可见其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构件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三、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活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是本章教学的第一课,这一课的引入涉及两个环节:章节的引入和节题的引入。
章节的引入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通过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图中内容与本章内容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渗透。
节题的引入利用教材的“问题探讨”来完成,从人体血细胞,草履虫的图片启发学生比较两者生活环境的异同,引出.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2.讲授新课
有关人体内环境的组成的内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来帮助学生对这部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展示血液组成(离心分层的以及显微放大各成分的)图片,来说明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来说明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等。
关于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关系教材上写的很具体,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同时我在课堂上用幻灯片展示出教材上图1-1(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和1-3(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先引导学生识别图中各种结构和成分,弄清各结构间的关系,接着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把人体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整体图展示出来。然后,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这三者的关系弄清楚,找同学到黑板上用箭头标出三者间关系,举出一些特殊细胞(组织细胞,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细胞外液是什么,来加深理解。
最后做总结,引出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接着学生自然就会思考内环境与外环境有什么差别呢?细胞外液的成分有哪些呢?借助于课本上血浆成分的表格,我会要求他们先看书,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表格后面的题目,弄清楚血浆的成分后,学生自然就会问组织液和淋巴呢?和血浆有区别吗?再逐一解答。了解了内环境的成分后,再由此过渡到它的理化性质。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更为抽象和难理解,在讲渗透压的时候可以先展示出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图片以及红细胞在生理盐水,蒸馏水和10%的盐水中形态的图片,以唤起他们对渗透原理的回忆。接着提问水肿的原因是什么?引导他们思考,帮助他们分析和总结,进而引出渗透压的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与学生一起讨论: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呢?引导他们分析,得出答案。联系生活,提问生理盐水和医用葡萄糖溶液的浓度是多少?为什么会有要求?加深对渗透压的认识。关于酸碱度的理解可以从跑步,打球以及吃酸碱性食物为什么不会引起血浆的PH较大变化这样的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
最后,了解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后就可以总结内环境的重要性了,引出下面的内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五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高一我们学过细胞内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初中的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建立起与新知识的联系,可以尝试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的重要性。看完后找学生来总结此过程:外界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进到内环境,然后被细胞利用,而细胞的代谢废物又通过内环境排到外环境中,此过程有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参与,同时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所以说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4.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谢谢大家!
第二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教材的分析
本节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也是学习后面生命活动调节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分析来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理解稳态是动态的变化过程;并了解稳态的调节机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预防。
三、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四、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探究教学等。
五、教学程序
一)、内环境稳态
(一)显示感性认识材料,说明化学成分、温度、渗透压、PH值等动态平衡。(血量小于0.1毫升的检验项目)
1、同学们每年一次体检,体检什么?有没有验血?有几种验血方式?
无名指:血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血常规
静脉抽血: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
呈现血液检验化验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