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3270字。
中学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摘 要】 本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课前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再结合课本、多媒体以及一系列有难度层次的问题自己探索本节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 内环境 模型构建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紧密联系,本节先学习稳态,第2章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本章不仅与第2章联系,第3章讲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维持。
本节知识还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和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许多知识如“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联系紧密。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①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②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组成细胞的分子和原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该班为物生班学生,思考记忆能力还不错,但是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已经淡忘,在教学过程中需多提示多引导。本节内环境的组成和物质(例O2)运输跨几层膜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后面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更是抽象,需要教师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小组讨论得出内环境的成分、理化性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总体上先了解一下几种细胞生活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引出内环境的概念。再利用多媒体展现组织液、淋巴、血浆之间关系的图和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小组合作逐步解决细胞生活的环境、O2运输跨几层膜、组织水肿等内容。关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理化性质的学习主要利用学生准备的资料进行小组分析,设计有难度层次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探讨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最后给出关键词,让学生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把抽象的尽量转变成具体的、把复杂的转变成简单的、把枯燥的变成生动的,把书本的知识最终转变成学生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