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2680字。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天津市微山路中学 荣立霞
随着教材内容的改变,我们发现一些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和技术进入初中学生的课堂,这些新内容必将引起教学策略、方法手段的改变以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教学思路的出现。试图能够体现出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力求在解决问题和传授知识过程中作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达到和谐统一。《没有细胞结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设计就是在基于这种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材进行了有机重组。通过逐层深入的探究式学习逐渐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1.教学背景分析
具体到《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这章内容的学习而言,学生对病毒的结构以及寄生生活过程都不了解,但普遍对病毒的危害有着比较多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从这些病毒危害的常识性热点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
2.教学目标设定
2.1知识目标
①概述病毒的种类及其结构组成。
②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比较动植物细胞与病毒结构的区别强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性,并通过流感病毒的生活过程视频和连接噬菌体生活史活动了解病毒的寄生机理和种类。
②通过学生课前自己收集资料和教师提供的课堂反馈题目(绿脓杆菌对噬菌体的寄生)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探究科学知识。
2.3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来认识病毒的种类,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多种病毒的了解来认识病毒结构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4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珍视生命的情感。
②通过对病毒的了解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习惯,增强对病毒预防和治疗的意识。
3.教学重点
①病毒的种类及其构成。
②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4.教学难点
①病毒的寄生生活。
②对病毒的预防和治疗。
③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病毒的情感。
5.教学方法
本节课注重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新型的探究式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启发、讨论、归纳和分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对具体知识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在开放、民主、质疑解惑中完成有关病毒知识的结构,作到感性和知性相统一的效果。
6.探究学习过程
6.1创设思考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以学生生活中已经获得的有关病毒危害的常识入手,请几位小组代表发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有关SARS病毒、口蹄疫病毒、脊髓灰质炎等病毒危害的文字和图片,使全体同学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