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3
- 资源简介:
约3330字。
案例16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设计依据和构想】
本节课是一部有关生物学史的教学,重演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发现过程。科学史是生物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但科学家的生活时代、背景离学生的距离太远,学生不容易身临其境,所以,本节课设计构想是:
(1) 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提出问题,一环扣一环,一步紧一步,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 利用科学史重演过程,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力求创设使学生体验科学家所经历的“知道什么”和“怎么知道”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和合理推理的;体验科学家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3) 设置问题的情境,让学生结合所遇到的问题,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解释光合作用的实质;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
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科学没有绝对真理,科学知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培养科学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解释光合作用的实质、说明光合作用的发现意义。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和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史材料,周密的教学设计,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学生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由学生自己选出组长。通过报刊、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
【教学流程】
1. 情境引入
首先提出问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和动物需要以食物来维持生命活动,请同学们想一想: 一棵小树几年后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它的质量比原来增加几百甚至几千倍,它的食物是什么呢?(有的学生答: 靠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有的学生答: 靠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那么,光合作用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柳树生长之谜说起。
设计思想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提出问题,一环扣一环,一步紧一步,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2. 探究过程
(1) 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在课前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请同学们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描述范•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结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体会科学家当时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作出什么样的假设,如何开展实验,最后得出怎样的结论)然后小组发言,得出结论: 柳树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水中获得的,而不是从土壤中获得的。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该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来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考虑什么因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个个兴趣十足,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还应提到阳光、空气。说明该实验还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么,怎样改进呢?顺理成章引出第2个实验: 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设计思想让学生通过科学史的重演过程来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引入科学家研究方法的介绍,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们都很感兴趣。这样,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