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能量的供给》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3330字。
人体能量的供给
【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节教学主要内容是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供给。学生学习了人体内能量代谢的过程,才能深刻地理解前面学习过的人体的营养供给,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的呼吸等内容。针对此年龄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喜欢动手、善于发现的特点,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让学生感知科学知识和客观规律的存在。以多媒体视频和课件做补充,联系同学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把“人体能量供给”和“测量体温”两个探究实验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体内能量的供给过程,为以后的课程打下基础。还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体现新课标关注学生发展的理念。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人体内能量的供给。
2.说出体温的概念及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能力目标
学会测量自己和他人的体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身体健康。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说出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说出人体内能量供给的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口腔用体温计或腋窝用体温计。
教师准备
1.“测量体温”用的脱脂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等。
2.Flash:(1)人体能量供给的过程;
(2)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3.视频:(1)人体的热量分布;
(2)人体体温保持恒定的过程。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情景引入
首先提出问题:当你经过剧烈运动后,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回答:饿,口渴,感觉到没有力气……)
这是因为在剧烈运动时,你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在疲劳和饥饿的情况下会感到没有力气,那么怎样来恢复体力呢?
(学生回答:食物中含有能量,可以从食物当中获取能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体能量的供给。
设计思想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出问题,环环相扣,降低了知识的起点,缩短了科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探究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 哪位同学愿意告诉我们,今天早餐吃了什么?(学生回答: 面包、牛奶、火腿肠……)那么请大家说说看,是不是这两位同学的身上就要长出面包、鸡蛋、火腿了呢?(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引导:大家都笑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可是为什么不可能呢?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我们的体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食物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被消化为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最终被血液送到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去了。)
教师小结:这些营养物质到达细胞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设计思想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在营养物质到达细胞后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疑问和好奇中主动走进探究学习的乐园。
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思考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人活着就要不断地呼吸? (学生回答: 为了得到氧气),那么人体是怎样得到氧气的呢?(外界的氧通过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由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通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进入组织细胞里)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