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ppt11(10份打包)
- 资源简介: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教A版)课件+课时作业: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0份打包)
2-1.1.ppt
2-1.2.ppt
2-2.ppt
2-3.ppt
2-4.ppt
课时3.doc
课时4.doc
课时5.doc
课时6.doc
课时7.doc
课时作业(三)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B.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C.感受器由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D.效应器由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组成
解析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答案 D
2.“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
解析 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则对相应的刺激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但是因为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对刺激还是有感觉的。
答案 B
3.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
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解析 感受器是由感觉神经末梢特化而成,其功能是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传导)。不同的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且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答案 B
4.(2015•杭州质检)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既可以双向传导,也可以单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解析 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接受刺激后,由于Na+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Na+是通过蛋白质通道进入神经细胞内部的,该过程不消耗能量,选项A、D正确。在自然状态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处于离体状态的神经纤维,中间部位给予刺激,兴奋可双向传导,B项正确。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C项错误。
答案 C
5.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过程的是 (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解析 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 D
6.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 )
A.膜外b→a;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a→b;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
解析 受刺激后,刺激部位电荷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膜外电流为b→a,膜内电流为a→b。
答案 A
7.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 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C. 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 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解析 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Na+的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此过程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
答案 A
8.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是 ( )
课时作业(四)
一、选择题
1.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 ( )
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解析 膝跳反射的传入神经末梢为树突末梢,树突末梢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到细胞体,然后再通过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答案 C
2.如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减小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D.当兴奋沿着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解析 选项A中兴奋部位的膜对Na+的通透性应该是增大的;选项B中③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选项D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是相同的。
答案 C
3.(2014•黄山检测)如下图所示,甘氨酸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正电位更高。有关甘氨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B.甘氨酸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
C.使兴奋的传递减慢
D.甘氨酸不属于神经递质的一种
解析 根据题意,Cl-内流,可使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更高,说明静息电位加强,下一个神经元更难以产生兴奋,即使下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甘氨酸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胞吐。
答案 A
4.(2014•海南)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解析 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项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项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完整的反射弧,C项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所以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项正确。
答案 C
5.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解析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某种药物能使兴奋传递过程被阻断,但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不影响突触前膜的功能,影响的是突触后膜的功能。
答案 B
6.某人因意外受伤而成为“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课时作业(五)
一、选择题
1.1902年,英国科学家斯他林和贝利斯大胆地作出假设,最终发现了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①过程肯定为神经调节
B.②过程肯定为激素调节
C.小肠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
D.①②过程都属于激素调节
解析 ①过程是化学物质(胃酸)对小肠的直接刺激,不属于神经调节,也不属于激素调节;②过程中促胰液素调节胰液的分泌,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该过程属于激素调节的范畴;小肠不属于神经系统的部分,不是控制胰液分泌的神经中枢。
答案 B
2.环境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可使雄性动物精子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畸形率上升,并逐渐雌性化。由此可推测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可能类似于
( )
A.甲状腺激素 B.生长激素
C.雌性激素 D.促胰液素
解析 性激素能促进生殖细胞的生成并维持第二性征。
答案 C
3.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解析 紧张、恐惧等刺激需靠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来感受并产生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肾上腺为反射弧的效应器。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是体液调节的结果,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但激素的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的。
答案 C
4.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原的分解
B.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主要是切断血糖的来源
C.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无关
D.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
解析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主要是促进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血糖浓度高时肝脏合成肝糖原,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原分解,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
答案 D
5.在促进新陈代谢时,下列器官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
解析 本题的实质是考查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答案 B
6.如图为人体血液中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曲线反映的是正常人血糖含量的变化
B.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
C.血糖的氧化分解等使BC段下降
D.CD段逐渐上升是由于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补充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