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3580字。
【课 题】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与我们的自身联系的十分紧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人体的系统和器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上节课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使学生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了一定的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做了一个很好地铺垫。本节课的内容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学习过程中容易浅尝辄止,兴趣不易持续保持,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其中的原理可能不太清晰,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的能力,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相对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2. 解释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机制。
3. 通过体温调查报告以及血浆PH调节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提出问题-举例分析的模式了解稳态的相关内容。
2.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稳态失调导致健康问题的实例,让学生关注健康问题。
2. 让学生体会课堂知识即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稳态的调节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时数] 45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和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教学意图
预备:课前复习
(3min)
(一)导入新知
(10min)
(二)
新授内容
(27min)
(三)
拓展与小结
(5min)
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体液: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展示一个病患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让学生对其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血浆的生化指标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3.从化验单上可以看出哪几种成分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对人体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教师详细解答学生可能不太了解的问题:
1.血浆中含有各种各样的物质,包括水,葡萄糖以及各种各样的蛋白质等等。这些生化指标了这些成分的状态。当这些指标在标准的范围内时,说明这些成分是稳定的,也就说明人的健康状况是良好的。
2.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是一个变化范围,这就说明这些成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个范围内波动的。
3.从化验单上我们可以看出肌酐的含量超出正常范围,肌酐是一种有害的代谢产物,会通过肾脏排出,在人体的量是一定的,这种成分过多就会为机体带来很大的负担。血清葡萄糖含量较高,说明机体的糖代谢异常,那么这位患者有可能患糖尿病。甘油甘油三酯的含量较高,会造成高血脂 ,从而会引起周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
讲述:像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板书】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温度
请学生汇报体温调查的结果,并根据调查结果思考以下问题:
1、同一个人在一只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
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
何异同?
3、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的日变化有何
差异?
总结:人的体温与年龄有关:新生儿>成年人>老年人。
人的体温与性别的有关:女人>男人。
人的体温在一天内有波动,变化不超过1℃。且接近37℃。体温最高14点到16点。体温最低:凌晨2点到4点。
(2)PH
设计实验证明血浆PH可自我调节,呈现稳定状态。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中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 乙内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
展示实验结果,提问: 分析实验现象得,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缓冲物质: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剧烈运动时:
乳酸+NaHCO3 乳酸钠+ H2CO3
碳酸钠进入血液:
Na2CO3 + H2CO3 NaHCO3
(3)渗透压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酸碱度外,还有渗透压,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请学生举例说明渗透压稳定的例子。
总结: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板书】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二.稳态的调节机制
1.稳态研究的科学史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动物的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机体生活的外环境,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1926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第一次提出稳态的概念,他认为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
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免疫系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提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展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动态图解。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首先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其次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
三.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意义
请学生列举几个稳念失调的病例,如尿毒症、糖尿病、高山缺氧反应、发烧等。
在同学充分列举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度的分析:
1.持续高烧机体无法正常的进行体温调节,持续高烧会引起机体代谢紊乱,造成乏力,嗜睡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引起脑损伤,因此持续高温要采取物理降温方式。
2.人体出现严重腹泻,只喝水不补充盐分,内环境渗透压会下降,体内的渗透压平衡会打破。由于机体外渗透压下降,组织细胞会大量吸水从而造成组织水肿,严重者会出现脱水。
3. 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压和氧分压低,就会造成缺氧,集体调节机制不好的人就不能适应剧烈的变化。
总结: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者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被打破。当人体内环境稳态被打破会造成机体代谢紊乱。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四.如何预防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
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引导学生从外界环境和机体自身调节能力两个方面关注健康问题,强化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加强自我保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为机体保持健康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学生能较好的跟随教师完成课前复习活动。
学生展示调查结果,并且结合问题,通过比较尝试分析不同分类之间的差别。
学生仔细倾听,了解日常生活中熟悉却又不太了解的问题。
相互交流调查结果,共同探讨分析体温与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
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尝试举实例: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
总结归纳稳态的概念。
仔细倾听。
分析动画内容,明确营养物质、代谢废物、02、C02等成分分的来源与去路。
学生仔细倾听,了解日常生活中熟悉却又不太了解的问题。
明白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学生讨论。
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为本节课学习做铺垫。
使学生亲身体会体温的变化状况,对体温变化的差别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
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初步体会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以身边的实例入手,引出本课课题。
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体温与多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说明人体内环境中的PH处于动态平衡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稳态的研究发展。增加学生对科学的探知欲望。
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体会各种系统与内环境稳态之间的联系,建立更形象具体的知识体系。
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堂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明确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意识,使学生明白课本知识即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