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1680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⑵尝试区分人体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2.能力目标
⑴初步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使学生掌握实验技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⑵应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血管的保健或简单解释一些血管疾病的病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⑵通过观察小鱼的尾鳍内血液流动后,将小鱼重新放回鱼缸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⑶通过观察血管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使学生掌握实验技巧。
2.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3.树立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难点】
1.通过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区分三种类型的血管并用本节课内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纱布、载玻片、清水
【教学思路设计】
物质运输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和氧的供应,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的排出都与物质运输有关。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保证物质运输正常进行。
在本课时的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把活动作为学习血管有关知识的载体,让学生真真实实地看到生物体内的血管及其中的血液流动,而且感悟观察的方法。同时本节教材还插入许多形象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可以从管壁厚薄、管腔大小等方面帮助学生认识血管的结构。
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尤其是男同学对碰伤出血有一定认识,并且已具有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但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显微镜下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怎样筛选视野中获取的信息,把看到的知识说得更明白?怎样珍爱生命?……解决以上问题,学生不仅能形象直观的观察到三种血管的知识,还能归纳感悟出观察的方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实验:观察血液的流动
二、比较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
合作探究:
知识小结
当堂检测
作业布置
观看并模拟护士打吊瓶,观察现象
学生看书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用具及实验步骤。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观看实验视频,提出经过个人探究及小组讨论后仍不明白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
观看屏幕上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
结合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完成讨论题并得出结论。
自主预习三种血管的分布、功能,联系“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思考讨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等区别,结合 “动脉和静脉的横切面图”识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管壁和官腔特点。
观看毛细血管适与物质交换的动画,并叙述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间物质交换的过程。总结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的特点,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认识毛细血管与动脉、静脉的血流方向关系。
生活现象一:
输液时
1. 针刺的“青筋”是什么血管?为什么选择这种血管?
2. 为什么捆扎后静脉血管会鼓起来呢?
结合动态图,理解人体四肢静脉内的静脉瓣防止血液倒流的原理。
生活现象二:
如果胳膊某部位静脉出血,流出来的血液呈暗红色,缓缓流出,应在近心端还是远心端止血?
观看视频:三种血管的结构、功能总结归纳。
思考如何关爱心血管健康。
四个旋转的地球链接不同的题目,选球答题。
利用身边的材料,尝试制作血管模型。
利用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用具及实验步骤。
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步骤的意图及所学生自主学习还不明白的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选择一组投像屏幕,指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更仔细的观察并讨论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其它特点。
演示动画。
演示动画。
明确目标并提问。
演示动态图。
提示怎样分析材料信息,引入近心端和远心端的概念。
播放视频。
出示题目,及时指正。
出示模型图片。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