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信息》导学案
- 资源简介:
约1840字。
瑞华实验学校导学案
日期: 2011 年 5月 22 日 星期一 设计: 审核:
课题 感知信息 第一课时:眼与视觉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朱美顺
学
习
目
标 【知识目标】1、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方法。
【能力目标】1、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学习重点 1、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2、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学习难点 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以及近视的形成原因。
学 习 过 程
学习内容及预见性问题 t 方法措施
一、【你问我答,诊测达标】
二、【创设连接、激情导入】
三、【自主学习】(让自己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课本第91页~93页内容,尝试填写各空)
1、眼球的结构及功能
外膜:角膜( 作用) 巩膜 ( 支持 作用)
(调节瞳孔大小) 规律:亮 小 暗 大
眼球壁 中膜 (调节 晶状体 曲度) 规律:近 大 远 小
眼球 (营养 眼球)
内膜: (上有 感光 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兴奋)
房水
内容物 :像双凸透镜,折射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上
玻璃体(支撑眼球)
2、视觉的形成:
(1)成像:光线→ →房水→瞳孔→ →玻璃体→视网膜上形成物像
(2)形成视觉: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感光细胞产生兴奋→ →大脑皮层的 中枢→视觉。
(3)在这个世界上有好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看不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们作为一个健康正常的人,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3、近视的成因及矫正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书92页的调查)
真性近视:(1) 眼球的前后径 或晶状体的凸度 ,致使物象落
在视网膜 。(2)矫正: 配戴 透镜矫正。
(3)预防措施: 。
(4)拓展反思:依据近视的成因,尝试解释远视眼的成因
假性近视:由于用眼过度或光线不好, 过度变凸,形成假性近视。
4、用眼卫生
(1)保护眼的根本方法是 。
(2)注意食物营养的搭配,多吃 和 含量丰富的食物,可增强眼的适应能力,预防夜盲症、角膜炎等眼病的发生。
(3)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了眼睑内面的结膜引起。因本病具有传染性,所以不要同沙眼患者共用毛巾,不要用脏手擦眼睛。
四、【展示交流】 ① 组内交流:(交流碰出智慧火花)
以组为单位针对上面几个问题交流自主学习的情况。
②小组展示:(展示促进、共同分享)
小组与小组之间答疑解惑,质疑释疑,展示成果。
五、【学海拾贝】
①、梳理巩固
②、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难吗?和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吧。
六、【达标测评】——在学习中进步,在练习中提高
1、若把眼睛比作照相机,镜头相当于________,光圈相当于________,胶卷相当于_________;若把眼睛比作心灵的窗户,_________就相当于明亮的玻璃。
2、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是指( )
A.虹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虹膜 D.巩膜和虹膜
3、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对于正常人来说,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的前后径移动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4、中国队在北京2008年残奥会男子4X5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以2分33秒15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并获得冠军。观众观看比赛时,在大脑内形成视觉的途径依次经过的结构是: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①瞳孔②视网膜③晶状体④视神经⑤玻璃体)→视觉中枢→形成视觉。经过的正确结构顺序是
A. 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 ①③⑤②④ D.①⑤③②④
5、医生为某同学的眼球作了如右图所示的成像原理图解,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某同学的眼睛为近视眼
B.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
C. 需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D.看远处物体时,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
6、(4分)如果你是一位足球迷,在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有时会因为异常兴奋或紧张而使你面红耳赤、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右图是整个反射过程示意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当精彩的画面进入你的眼球,会在( ) 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视觉是在( ) 产生的。
(2)有一失明患者,经检查眼球结构完好无损,可能是图中________受损。
(3)【B】肾上腺产生的肾上腺素进入肾上腺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调节心脏等的机能,从而出现图示中【C】现象,这一调节过程叫做 调节。通过图示的反射过程可以看出,此调节过程是在 的调节控制下完成的。
5
2
8
8
8
3
3
2
由1、2小组共同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展示,讲解时要结合书78页眼球结构图及相关的模型来分析。
由3、4小组共同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展示讲解
由5、6小组共同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展示,讲解时要结合书79页的调查及80页的图12-14来分析。
由7、8小组共同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展示,注意结合生活事例进行分析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