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5030字。
营养物质的吸收(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理解吸收的全过程,描述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2.能力:
通过观察鸡小肠的结构及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作风。
〖设计思路〗
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消化过程之后,进一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明确营养成分的去向。在观察认识小肠的结构和制作小肠壁模型的活动中,使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感受生命的客观实在。本节采取“自主学习―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将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上,重在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探究、讨论,在思考中发散思维,在质疑中训练思维,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科学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探究中学会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提炼精髓,一堂课充满了师生间互动和谐与获得知识的喜悦。
课前准备:
以生物小组为单位(每班8个生物小组)准备:解剖针(1个)、解剖剪(1把)、洗干净的新鲜的鸡小肠、培养皿、清水、放大镜、胶水、纸(两种)、计算器、剪刀、尺(cm)。
教师准备:人体小肠结构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是:小肠绒毛中的毛细淋巴管不做介绍,只讲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血管内有血液,而血液流经全身,给全身的细胞运来从消化管吸收的营养就可以了,血液循环不做介绍。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省级课改实验校,也是市里的名校,校内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设备齐全,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初中生物课学习,对生物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对动手实验等活动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已会使用解剖剪、放大镜等常用生物仪器设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设计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使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融为一体,以深化本节的教学目标。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