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处理——条件反射的形成》教案1
- 资源简介:
约2290字。
第三节 信息的处理
二 条件反射的形成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讲述的是条件反射的形成。课本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探究实验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出条件反射形成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条件反射形成的时间都比较长,完成探究实验的过程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和实验场所。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在家庭中进行小动物的训练实验,也可组织学生分小组在学校的实验室中进行训练实验。
学生在生活中大都有条件反射的生活经验,教师课上可举出一些常见的条件反射的例子,供学生分析,使其认识条件反射的概念,以便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形成明确的设计思想。
本节的重点是条件反射的概念和特点。其中条件反射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强调条件反射是在后天形成的,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生理活动,注意与非条件反射进行对比教学时突破此知识点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区别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说明建立条件反射的意义。
2.简述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能力目标
模仿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设计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
情感目标
认识条件反射在人类认知和语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重点:条件反射的概念,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难点:条件反射的概念。
难点突破:把握条件反射概念的两个基本点:(1)后天形成;(2)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四、教学媒体
家养的动物(猫、鸡、鸽子、金鱼等),信号发生装置(铃声、音乐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身边事(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入:(1)按照课本的身边事的内容进行引入;(2)学生们一听到上课的铃声,就从四面八方奔回自己的教室,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引出条件反射的形成。(3)教师事先在讲桌底下藏一盘山楂,上课时拿出来让一部分学生吃,然后问起他的学生是不是也有唾液分泌出来,引出条件反射的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起条件反射的感性认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