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3200字。
案例14 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节内容是有关茎的一些生物学基本事实,属于结论性知识。该内容并非很难,但很专业化,结构微观(如导管),名词抽象(如芽原基),学生对此普遍缺乏感性认识。根据经验判断,学生对该节内容不太感兴趣。因此,本节课的设计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对这些陌生而枯燥的知识产生点兴趣,因此知识的呈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情况,我的设计出发点是: (1) 尽量为学生提供认知资源,寻找他们熟悉的实物标本供其研究观察,以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深刻印象。(2) 尽量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调动手、脑、口、眼多种感官,通过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探究3个阶段的亲历实验,让学生动起来,亲自去感受事物的变化(芽变茎、茎变红等现象),才可能有兴趣去探究其原因。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体验,调动积极性,加深印象,使知识的呈现更加鲜活、自然、生动,还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新课标关注学生感受和发展的理念。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 举例说明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3. 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能力目标:
1. 通过观察茎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茎的输导功能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 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森林和爱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 区分木本植物茎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枝芽的结构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 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带有枝芽和花芽的天竺葵(或其他盆栽花卉)枝条。
2. 纵向切开的大白菜一棵。
3. 已经染色的杨树茎段若干,用后收回,循环使用。
4. 演示材料: 染红叶脉的天竺葵枝条。
5. 演示材料: 大块老树皮。
6. 自制茎结构简易模型。
学生准备:
1. 茎的输导功能实验(建议用透明茎)。
2. 在教师提示下观察芽的发育(由各班小助手负责)。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激疑导趣、点出主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参天大树,思考问题: 这株高大的植物以及它脚下的小草是通过什么器官把各种营养从根运到叶,又由叶送到根的呢?中间的这个桥是谁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然后进一步设问:
1. 如果细心你会发现,我们小区的杨树枝端在秋后都长满了芽,而来年春天,芽渐渐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地出现了许多新枝,这说明了什么?
2. 树干为什么能让大树屹立在风中,轻易不倒?这与茎的结构有关吗?
3. 茎内各种营养的运输途径一致吗?是单行线还是双行线?
二、 展开新课——共同探究,解读主题
(一) 枝芽发育成茎。
活动一: 汇报课前观察结果——我发现芽变成了……
设计思想安排此活动旨在激发兴趣,突破芽变茎这一难点,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亲历这一过程,学生印象深刻,会产生急于探秘的心理——芽怎么能长成枝条呢?不知不觉中进入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