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命的器具》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4680字。
案例4 探索生命的器具
【设计依据与构想】
本节是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还会影响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本节教学活动以解决“学生身边的生物学问题”为线索,利用学生期盼进入实验室的迫切心理,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环节,把知识性教学与技能性教学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及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通过教学调查和教学预测,在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主动去研究显微镜的使用、学习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变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质疑中提高科学素养,自觉将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使用显微镜,尝试制作玻片标本,体会探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指导学生学习应用多种教学资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改善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共同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2. 以学生的关注点为研究内容,拉近学生生活与教科书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
3. 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过程,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增进师生感情,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用显微镜,学习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2. 帮助初一同学树立问题意识,并通过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技能。
教学难点
1. 指导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显微镜,学习制作玻片标本,获得较独立的操作能力。
2. 把教学目标与学生研究的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研究。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 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永久玻片标本、报纸、洋葱、番茄、清水、碘酒溶液、学习指导纲要(如板书)等。
2. 学生准备: 要探究的问题及备用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建议连上)。
【教学流程】
一、 课前预习及导入新课
1. 教师活动:
课前调查学生所关注的、要探究的问题(提出问题),并根据实验教学需要,帮助学生选定可操作的研究内容。
教学预测及对策: 受课时限制,教师平时留意学生关注的问题,并提醒他们将选定的研究内容、备用材料及用具名称记录下来,做好进入实验室的准备。
2. 学生活动:
根据研究的需要准备材料、列举用具名称(初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植物标本、池塘或鱼缸里的水、纸张、手上的细胞、细菌、毛发等。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