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教案
- 资源简介:
约2400字。
第七章 增强免疫 预防疾病
第三节 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免疫”“传染病的预防”以后,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类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同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本节教材安排“艾滋病”的内容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也是恰到好处的。
本节教材围绕“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这一教学重点,从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体验、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把收集到的艾滋病信息进行整理、参与交流,进一步与传染病知识建立联系,加强对“后天获得的免疫力”的理解。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常识,关爱艾滋病患者,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及自珍自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分析
在学习艾滋病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而且在网上、报刊杂志上、电影电视上、社会生活中也接触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是还会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艾滋病,对艾滋病存在畏惧情绪,若真有艾滋病患者在学生的身边时,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对艾滋病蔓延的严峻形势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对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不难总结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传染途径、主要症状和预防措施。
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人为本”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对艾滋病的探究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去,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探究。设计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答疑和讨论,理解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着力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出发,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去探究、思考、分析、讨论,尝试由传统教学方式向探究性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采用探究、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自学、调查和课堂上的讨论解决一个个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本节运用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从不同途径中收集有关艾滋病的各种信息,参加艾滋病的分析活动,阐明艾滋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参与艾滋病的探究和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关爱艾滋病患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自愿结组,每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整理员、发言人。用约一周的时间收看、收集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上报道的有关艾滋病的资料,或者到学校医务室、附近防疫站、医院访问医务人员,从中获得艾滋病的相关信息。
教师准备:多渠道搜集关于艾滋病的各方面信息,整理成若干材料。如:
材料一:自1985年中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呈平稳上升的趋势。1989年发现艾滋病感染者172人;1996年就达到5990人; 1999年艾滋病感染者成倍增长,全国发现15088例;2000年5月据有关专家估计,艾滋病感染的实际人数已超过50万人;2001年估计超过60万;如果控制不力,到2010年中国的HIV感染人数将会超过1千万。
材料二:准备有关艾滋病的录像片;或节选《青春奥秘》录像教学片中的片
教学过程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