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4(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2份打包)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doc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doc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通过观察图像、小组讨论,能够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查阅资料,尝试用图表、文字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制成PPT来完成课程导入
2009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界江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达到零下三十五、六度。
2004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内的温度高达1600℃,炉前起码超过100℃。
1.无论是在冰天雪地的边防线上巡逻的战士,还是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人,体温都是37℃左右,这是为什么?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及时补充含盐的水(比如喝电解质饮料),这又是为什么?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板书: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 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学情分析
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将抽象的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结构。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的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三、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