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80字。
第三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一节 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
姜 涛(二十二中)
一、教材分析
第三章的第一节从免疫的概念入手,介绍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两道防线的组成以及防御方式。从内容上说是内环境与稳态的延伸,是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
二、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但内环境的稳态也离不开免疫系统的“保驾护航”,教材在此安排《免疫》一节的内容,不但在知识体系上得到了补充,而且也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此外,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了一些非特异性免疫的知识,但对机体如何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存在很多疑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说出免疫的概念。②说出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的方式。说出说出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从科学事实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联系实际,加深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获得学习的体验。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③鼓励学生讨论和发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免疫的概念;人体如何通过两道防线抵御病原体侵入机体。
2.教学难点:病原体侵入机体后机体的变化。
3.教学策略:①通过对近几年爆发的传染病防治策略分析,对免疫的概念提出。②通过不同部位的细菌数数据以及去除油脂后细菌数的材料分析,理解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的防御方式。③分析皮肤破损后会出现发炎;疼痛;发热;以及出现脓液的原因,掌握第二道防线的防御方式。④通过唾液杀菌的讨论,进一步理解两道防线,同时明确两者间的区别。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由近些年发生的传染病入手。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内容,引出免疫的概念。 03年“非典”,08年的禽流感,手足口病都让大家印象深刻,疫情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理解,回忆初中知识,讨论什么是免疫?
免疫的概念和方式 规范概念
了解免疫的三道防线 1.免疫的概念提出
2.免疫的历史:
①牛痘预防天花
②巴斯德与接种疫苗
3.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4.机体有哪些防御病原体入侵的防线?这些防线是可以分成几类? 阅读理解;
了解免疫的历史以及免疫系统的组成;
思考并解决问题。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教学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的作用。
讨论,引出下一教学环节。 材料展示:
居民区的空气中细菌数
医院环境中空气细菌数
健康人手部皮肤细菌数
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周围有大量的细菌,但是否能自由的进入人体呢?为什么?
材料分析:正常的皮肤和去除油脂的皮肤上大肠杆菌数目的差异,原因是什么?
思考:是否所有的病原体都无法进入到身体的内部呢? 思考讨论,得出体表的机械性阻挡作用,包括皮肤和内部的黏膜。
思考并得出结论: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细菌。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教学 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体内非特异性反应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非特异免疫中如何发挥作用;病原体入侵后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理解两道防线,同时明确两者间的区别。 提问: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会做出什么反应?
思考:在皮肤破损后会出现发炎;疼痛;发热;以及出现脓液,这些现象的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讲解: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非特异免疫中如何发挥作用。
提问:唾液能够杀灭进入口腔的细菌,这是否属于第二道防线? 阅读并理解第二道防线同时明确体内做出的反应,建立人体主动保护的观点。
讨论
掌握区别两道防线的方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