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70字。
“群落演替”教学设计
金榕(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吴县中学215151 )
1.教材分析
“群落演替”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是学完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特征后,以时间为轴线,描述群落的动态变化过程。“群落演替”这节在近年江苏生物考试大纲中要求为C等级,即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比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区别并学以致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加深对群落的内部结构动态变化过程的理解,为以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做铺垫,为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类型;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分析表格得出结论;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身边环境变化,认同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教学过程
3.1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展示学校河对面那块地近几十年的变化情况图片,从现在的工地回顾去年的小森林,以及十几年前绿油油的稻田,倒叙式形式引起学生的心灵共振,再把视野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播放“黄土高原”的视频,让学生看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做提出在2003年1月20日颁发《退耕还林》条例,设疑:退耕就能还林吗?退耕还林背后的自然规律是什么?
3.2 改变顺序帮助理解因为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对于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比较熟悉,而对裸岩上的演替比较陌生。因此在处理两个知识点是依据从熟悉到陌生,从浅入深的原则调整了课本教学顺序。
3.3 结合表格问题教学弃耕农田上演替是学生熟悉的现象因此教师先从弃耕农田上演替讲起。教师提供弃耕农田上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变化种类表1;阳光充足下,不同植物的生长速率表2(见文末),为了让学生理解演替过程中,群落内部的变化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1)如果人们不再种植庄稼,这块农田先长出草,为什么?种子是哪里来的?(2)草生长出来后,会长出什么呢?(3)既然草本植物最先占了优势,为什么会给灌木、乔木可乘之机呢?(4)乔木出现之后,还有草本和灌木吗?乔木又怎么在竞争中占了优势呢?(5)从上面可以看出农田弃耕后,植物的种类不断增加,那么动物的种类呢?这个地区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什么?(6)弃耕农田最终都会演替成森林吗?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