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40字。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设计思想】
1.考虑到内容的衔接和前后知识的联系,把探究实验安排在第一节。探究取样时除了课本所要求的土壤样本外,还动员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环境进行取样,丰富探究活动内容,也使学生通过探究不仅了解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差异,进而更加理解不同群落物种丰富度差异性的原因。再进行探究活动的必要小结、反思,进行自我批评,提出改进意见,使以后的探究活动效果更好。
2.考虑到第一课时学生采集和统计小动物、分析结果要花较多时间,同时也考虑到通过探究,学生对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放在第二课时。
3.在学习种间关系中,要强调动物之间的竞争结果是残酷的,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要和谐、共同进步,同学之间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课后绿化校园设计,加深学生对空间结构的认识,同时也体验到所学的知识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共同关注校园绿化美化,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总之,掌握基础知识,尝试课题研究,培养基本技能,提高科研意识和科学素养。
【内容分析】
从本章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群落的结构》为本章第三节,本节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在前面已经学习过种群及其调查的相关方法和生态因素知识为基础,本节依然贯彻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在不同层次上会研究不同的问题。并且为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基础。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关于群落的基础知识,研究群落的类型、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还让学生领悟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一些基本方法。
但是,教材内容只提供知识框架,提供给学生实践研究的方法和调查的依据,更多的是有待于师生的生活挖掘和校本教材的开发。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有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学习,就建构主义理论来说,学生已经有本节课学习的先行领导者和知识建构的落脚点;另外,本节内容源于学生身边环境,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和激情;一些问题具有可探究性,并且学生有一定的调查探究的能力,因为前面已经作过种群密度的调查,能深入调查,进行探究建构知识系统和得到能力培养。但是学生探究过程还需指导,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学生领悟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学习: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能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的分层特征和水平结构的镶嵌特征。
2.能力和方法:建模和方法尝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学生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运用样方法调查,通过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了解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和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
3.情感和价值观:深入自然,研究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人与人要和谐竞争和互助,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类群关系,即生物类群、优势种、种间关系、整体分布等
2.教学难点及突破: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探究过程和调查方法。
突破方法:组建课题组,进行不同群落类群丰富度课题研究和调查,过程中获取知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