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90字。
《植物的向性运动和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案例
(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谢春艳)
目 录
主题
背景
细节
一、 课前实验探究——引入。
二、 课堂思维探究——玉米幼苗向光性原因。
1、 解剖玉米幼苗。
2、 激素产生部位探究。
3、 玉米幼苗生长部位探究。
4、 促进生长原理探究。
5、 弯曲生长原理探究。
6、 师生共同小结出向光性的原理。
7、 玉米幼苗感光部位探究。
三、小结与反思——探究方法的总结和升华。
四、复习与巩固——探究效果检查。
五、深化与拓展——课后探究。
结果与反思
教学流程图
《植物的向性运动和生长素的发现》教学案例
(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谢春艳)
(主题)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在生命科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前后历时几十年,由几代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完成的,这些实验反映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生长素的发现史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好素材。因此,本案例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课前探究性实验为基础,以“玉米幼苗为什么具有向光性”为探究活动的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预期,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新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再通过“深化与拓展”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继续探究的问题供学生课后探究,使整堂课从课前、课堂上到课后都充满了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研究者。
(背景)教师将《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内容分为三个课时进行。第一个课时已完成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实验八: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与观察”。学生分小组在课堂上设计出向性运动的实验方案,课后,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将实验过程拍摄下来。本节课是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向性运动实验过程汇报和生长素的发现”。至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它植物激素”等内容将留待下节课学习。
在本节课前,教师已准备了课外活动小组的实验录像,制作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计划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设计生长素发现的一系列实验。由于学生在前面学习“酶的发现史”和“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时,已对生物发现史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在探究“酶的特性”时,已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来完成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一系列实验设计。
(细节)
一、课前实验探究——引入。
本节课一开始是由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向重力性和向光性实验过程和结果”。因为在上一节课中,学生仅仅是从理论上进行了实验设计,至于该设计在实践中是否可行,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相符,学生并没有感性认识。课外小组的同学已预先进行了实验(课前探究),以录像的形式将少数学生的课前探究活动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使全体学生对植物的向性运动有了感性认识。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课外小组同学的实验过程。”
(教师播放“向重力性和向光性实验”录像,课外小组的同学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
当课外小组同学的汇报结束后,全班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
二、课堂思维探究——玉米幼苗向光性原因。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