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20套)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20套)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5-2.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5-1.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5-3.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5-4.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5-5.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5-6.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1.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10.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11.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12.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13.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14.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2.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3.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4.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5.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6.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7.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8.doc
2011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满分练兵场:阶段性测试9.doc
第五单元第一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09•黄冈模拟)下列环境因素中,哪一项不属于生态因素 ( )
A.大气的成分和pH B.海拔高度
C.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D.雨水的季节分布
【解析】 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是生态因素。此题中所说的环境因素是指生物体周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生存的所有因素。而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等的因素如光、水、温度、空气等。此题中的A、C、D选项都属于生态因素。而海拔高度、水域的深度、地形的起伏这些环境因素的作用是通过温度、气压、光、通气度等生态因素而间接地体现出来的,对生物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不属于生态因素。
【答案】 B
2.(2009•浙江宁波高三期末)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解析】 考查对生物相互关系的了解。从图示看由于甲、乙、丙三者之间具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所以它们存在竞争关系,不是捕食关系;三者最可能处在同一营养级上,它们之间不存在能量流动;三者的食物资源并非完全相同。
【答案】 B
3.(2009•贵阳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生态因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各种生态因素独立地对生物起作用
B.各种生态因素是综合在一起对生物起作用的
C.单独一种生态因素不论多重要,也只有在其他因素适当配合下才能表现出来
D.干旱地区对植物分布起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是水
第五单元第二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09•合肥质量检测)下图是世界人口数量从公元纪年开始到2000年的变化曲线
在a~b段世界人口的年龄组成特点是(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人口数) ( )
【解析】 在题图中的a~b段,世界人口处于快速增长期,其种群年龄组成特征为增长型,即幼年个体数多,而老年个体数少,如选项中的图A所示。B为衰退型,C为稳定型。
【答案】 A
2.(2009•武汉调研)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 ( )
①将某地分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m2的样方
②将某地分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再计算平均值
④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相加获得总数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常采用样方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答案】 A
3.(2009•邯郸模拟)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
第五单元第三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09•石家庄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B.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D.整个地球上的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 C
2.下列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最大
B.单细胞藻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它们可积累大量的有机物
C.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它还有“地球之肾”的美称
D.若输入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少于输出的能量,则意味着城市污染加重
【答案】 C
3.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②植物都是生产者 ③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④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⑤动物都是消费者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解析】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合成自养型;并非所有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寄生于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为异养,在生态系统中属消费者;异养型生物也并非都是消费者,如一些腐生细菌、真菌和一些以枯木、粪便等腐败物质为食的甲虫、白蚁、粪金龟子、蚯蚓等应属于分解者;并非所有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如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应属生产者。
【答案】 A
4.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能够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满足生产者自身的生长和代谢的需要,另一部分维持着生态系统内除生产者以外的全部有机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 D
5.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
第五单元第四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09•东城模拟)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B.任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均可长期保持动态平衡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沿食物链(网)最终流至分解者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一般既不能逆向也不能循环流动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而物质是循环利用的。因此本题答案是D。
【答案】 D
2.(2009•宁波高三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解析】 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蜣螂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指的是在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兔子是食草性的动物,它不能构成第一营养级;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 C
3.(2009•聊城模拟)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第五单元第五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09•广州调研)原始生命出现之后,下列哪项顺序最符合生物进化的实际情况( )
A.光合作用→厌氧呼吸→有氧呼吸
B.厌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
C.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厌氧呼吸
D.厌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地壳变迁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当原始生命出现之后,由于原始大气中不含游离的氧,所以最早的原始生命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大气中出现了游离的CO2后,就出现了最简单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游离O2,最后出现了有氧呼吸。
【答案】 D
2.如图所示为简化的生态系统硫循环示意图,图中方框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圆框表示非生物成分。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图中与酸雨有关的过程是d→e
B.图中的绿色植物是c,硫元素以SO2、SO2-4的形式被其吸收
C.硫元素参与构成的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
D.在硫元素进入生物群落后,完成硫循环的回路中最重要的生物成分是c
【解析】 分析图中,a是生产者,可以直接吸收SO2或从水体、土壤中吸收SO2-4;d是SO2;e是通过雨水的作用形成的SO2-4;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硫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是以含硫的蛋白质形式循环的;在硫元素进入生物群落后,完成硫循环的回路中最重要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答案】 B
3.某同学做了如下的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 )
阶段性测试(四) 植物代谢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绝大多数酶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有时还有其他有机分子或金属离子
B.冬眠动物体内消化酶的活性下降
C.酶参与催化反应后,其化学本质不变,因此酶本身不需要更新
D.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反应物浓度、pH、温度、酶浓度等
【解析】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其水解产物是氨基酸,同时酶的活性中心一般都含有金属离子,如Mg离子;冬眠动物依靠身体中储藏的脂肪提供能量,低温下消化酶的活性下降;酶参与催化反应,反应前后自身不变,即化学本质不变,但自身仍需要更新,任何酶都有一定的作用时间。
【答案】 C
2.β半乳糖苷酶能催化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这表明,β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作用具有 ( )
A.高效性 B.专一性
C.稳定性 D.多样性
【解析】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具有专一性。
【答案】 B
3.(2010•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将萤火虫腹部末端的发光器切下,干燥后研成粉末。将粉末装入试管,滴加蒸馏水,使之混合,则有淡黄色荧光出现,2 min后,荧光消失了。接着若在试管中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如果滴一点ATP溶液,荧光将恢复。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滴入蒸馏水发出荧光,是由于试管内有荧光物质和ATP
B.荧光消失是由于ATP水解酶的活性降低所致
C.滴加ATP溶液,荧光恢复,说明萤火虫发出荧光需要消耗ATP
D.滴加葡萄糖溶液,荧光不能恢复,说明葡萄糖不是直接能源
【答案】 B
4.(2010•陕西省西安铁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阶段性测试(九)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相同而DNA含量一定不同的是
( )
①初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 ②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③卵原细胞和卵细胞 ④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
⑤体细胞和极体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③④⑤
【答案】 B
2.(2008•惠州调研)右图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动物细胞,下列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B.该图细胞中①⑤和③⑦各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C.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可能是极体也可能是精细胞
D.该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
【解析】 要特别注意该细胞的每极4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各不相同,没有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①⑤和③⑦都不是同源染色体,而分别是两条相同的染色体。该细胞中无染色单体。
【答案】 C
3.(2009•梅州模拟)图1表示染色体与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
B.图1中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C.图2中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
D.图2中细胞含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2个染色体组
【解析】 图1中DE段不含染色单体,不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图2中细胞的着丝点已分裂,1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而处于图1中的BC段是1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图2中细胞应含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4个染色体组。
【答案】 A
4.在细胞正常分裂的情况下,雄性果蝇精巢中一定含有两个Y染色
阶段性测试(十四) 人与生物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能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循环形式是 ( )
A.地表物质循环 B.水循环
C.生物循环 D.氮元素循环
【解析】 通过水分蒸发、降雨及生物的呼吸、排泄等过程,水循环能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
【答案】 B
2.下列关于生物圈硫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化石燃料的燃烧与火山爆发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大气中SO2的主要来源
B.绿色植物能吸收大气中SO2与土壤中的SO2-4
C.在生物群落中硫元素以糖类等有机物形式传递
D.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所产生的SO2排放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解析】 在生物群落中硫元素以蛋白质等有机物形式传递。
【答案】 C
3.人们不是过度放牧就是垦荒种地,结果使宁夏的许多牧场和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不仅牛没了、羊没了,甚至就连土壤中的蚯蚓、昆虫几乎都不见了,这一现象明显地告诉了我们 ( )
A.蚯蚓仅能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
B.岩石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土壤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D.蚯蚓和昆虫的活动影响生态结构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草原植被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形成荒漠,而荒漠中既无水分又无营养,生物无法生存。据此不能得出岩石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结论,但可得出只是其中的土壤圈能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且参与生物圈的构成。
【答案】 C
4.(2010•黑龙江东南七校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关于生物多样性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