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570个字。
《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执教者:余华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教学要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课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朗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2.讨论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
(1)写的是哪一类的事?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具体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参见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