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2
- 资源简介:
约70720个字。
第一单元
1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能初步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山”与“海”的意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体验诗歌表达的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诗歌美的韵律。
2、引导理解、感悟诗歌词句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歌美,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理解“理想”的意义,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教学用具
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二、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①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在进行读诗的指导。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学生(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处,认真进行品读。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富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2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征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多角度地思考同一个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仪、光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指名朗读课前“导语”,问:文中的“我”幼时陷入了什么样的险境呢?又是怎样脱险的呢?这次历险对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二、正课
1.朗读课文:
①默读课文。要求提高默读的速度,从每分钟的300字增加到500字,本文大约需4分半钟读完。分组展开竞赛,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好。
②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复述前可做这样的准备:
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一共几个孩子?其中有名字的是哪两位?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把故事分成“冒险”和“脱险”两个部分,分别请两名同学复述。
③根据复述的提失,分小组共同总结一下如何改进各自的方法,并把经验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