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10套)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10套)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5章 第1节.doc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1章 第1、2节.doc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2章 第1节.doc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2章 第2、3节.doc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3章 第1、2、3节.doc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4章 第1、2节.doc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4章 第3、4节.doc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5章 第2、3节.doc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5章 第4、5节.doc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6章 第1、2节.doc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1章 第1、2节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解析:选A。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属于细胞内液,不属于血浆的成分;免疫调节能识别内环境中的自己成分,排除内环境中的非己成分,从而维持了内环境各部分的相对稳定;血浆中存在有HCO-3/H2CO3、HPO2-4/H2PO-4等缓冲对来维持血浆的pH相对稳定;淋巴细胞可以在淋巴管内,也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因此其内环境包括淋巴、血浆等。
2.(2011年湘潭高三第一次模拟)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
A.细胞内液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外液
解析:选B。根据题图所示,①由②③④构成,属于细胞外液。②与④可相互渗透,④只能向③渗透,③只能向②渗透,则可推知②为血浆,③为淋巴,④为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以相互渗透,⑤为细胞内液。
3.(2010年高考上海卷)某种寄生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会造成下肢肿胀,这是由于肿胀处( )
A.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B.细胞不能接受氨基酸
C.细胞不能对脂肪进行分解
D.细胞外液Na+浓度是内液的12倍
解析:选A。内环境中的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血浆和组织液可以相互渗透转化,组织液与淋巴之间是单向转化,即组织液只能渗透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由于寄生虫寄生使淋巴管堵塞,组织液无法继续渗透进入淋巴管,所以组织间隙中会积聚液体,导致组织水肿。
4.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与调节,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营养物质的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出对组织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组织液中的CO2可参与pH稳态的调节,组织液中的物质不断更新,处于不断变化之中,b或c受阻会影响组织液回流出现组织水肿。
5.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选C。根据表格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再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要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
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2章 第1节
1.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解析:选D。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当某一点受到刺激时,刺激点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由图④变为图①。
2.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解析:选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并在作用完成后很快被分解,要注意突触小体和突触不是一回事。
3.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的树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B.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等通过一定方式形成突触
C.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
D.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和后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共同构成突触
解析:选B。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4.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2中C的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D
5.(2010年山东济南第一次模拟)在动物脑内有一类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突触,被称为“沉默突触”。据此推测“沉默”的可能原因是( )
①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没有直接接触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突触间兴奋的传递方式是单向传递,即由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到达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的电位变化。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并不直接接触。
6.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ATP的合成和水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解析:选D。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激活突触后膜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这个过程消耗能量,自然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注意受体在突触后膜上,不在突触前膜。
7.下列有关神经信号的传导与传递,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不需要消耗ATP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解析:选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双向传导,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兴奋在神经元细胞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刺激突触后膜完成的,是2012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基础测试题:必修3 第4章 第1、2节
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和b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B.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C.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D.种群,一条鲤鱼
解析:选A。性别、出生、年龄、死亡是个体的特征,而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等特征是个体无法体现的,只能体现于种群中。
2.(2011年福州八中高三评估)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信息传递 B.物种丰富度
C.年龄组成 D.种间关系
解析:选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种间关系是种群与种群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的范畴。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属于种群的特征。
3.在下面的4个种群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
解析:选D。图A所示的年龄结构中,年幼的个体占多数,年老的个体最少,预示着种群数量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属于增长型种群;图B中的三个年龄组的个体数相等,属于稳定型的年龄结构;由于这种年龄结构总会保持一定的生殖个体基数,所以种群灭绝的可能性很小;而D恰好与A相反,属于衰退型。
4.(2011年安徽合肥调研)在昆虫繁殖季节,使用特定的性引诱剂,可以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其结果与不使用性引诱剂相比,将是( )
①改变子代的性别比例
②改变子代的种群密度
③改变子代的基因频率
④改变子代种群空间特征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使用性引诱剂后,将某种昆虫的雄性成虫诱杀,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影响种群密度。由于抗性引诱剂的昆虫不被诱杀,导致子代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5.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选B。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结构决定的。
6.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其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解析:选C。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从O点到d点,种群密度越来越大,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进行捕捞后使种群数量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7.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解析:选C。λ值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若λ=1,则种群数量不变;λ<1,种群数量变小;λ>1,种群数量增加。在b~c年间,前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下降(λ<1对应的时间段),后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增加(λ>1对应的时间段)。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