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新教授谈2011年高考作文阅卷代表性问题
作者:不详 时间:2011/10/23 18:53:37 来源:WUYOUWEN513转发 人气:
我认为,中学作文的教学目的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应该培养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用汉语写作,出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它应该训练学生掌握适当的应试技巧,在高考中尽可能争取得高分。前者是治本,后者是治标。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治本和治标应该双管齐下。下面,我谈几点帮助学生提高高考作文水平的思路,供大家参考。
1、要引导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避免急功近利,一味盯着应试作文
汉语写作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积聚一个人长时间的努力,而勤读多练,是不二法门。
读书的好处不用多说,它能扩充知识,提高素质,加强修养,这都是写作文的内功,而强化语感,体认临摹文章的各种技巧,更是题中之义。从写作的角度看,阅读的时候,对一些经典性的文章,还应该熟读,精读,背诵。可惜现在人心浮躁,没有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连高中生也不例外,学习写作也是为了高考得高分,急功近利的心态非常普遍。而电视、电脑又是与读书争夺时间的强大对手。很多人还在鼓噪现在是“读图时代”,就连书籍也硬插入很多画面。我认为,起码对中学生来说,读图是会严重妨碍汉语水平的提高的。就像不读大量的碑帖难以成为书法大师一样,不读大量的好文章,是难以写出好作文的。
与阅读同步,是勤写。古语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作也是一样。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技能,没有大量的写作训练,难以提高,特别是语感的提高。这一点,在座的都很明白。问题是,这种阅读和写作,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
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不能强迫,而应该诱导。中学能不能开展一些诸如阅读讨论会,读后感墙报,甚至主题辩论赛呢?
写作训练更需要老师的指导。据我的不完全了解,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是老师不细改作文。布置的作文收上来后,老师一般都是写个“阅”字,或打一个分数。至于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很少老师会在作业本上细细地给予指导。客观原因是有的,学生多,老师的上课任务重。所以,责任应该由校方承担。你要想学生提高高考成绩,为何在教师的编制上不下功夫呢?真是“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啊。语文教学更需要小班化。当然,这种指导,需要我们的教师有很扎实的写作功底。
2、要了解和适应高考作文出题和阅卷方面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上面说的是治本。治本重要,治标也重要。所谓治标,就是掌握作为应试考试的高考作文的规律,考生尽可能地发挥现有的写作能力,获取好分数。
(1)要注意审题。
每年高考,审题出现问题的作文也有相当比例。审题一要审准,二要审好。所谓审准,是指要准确理解题目的提示,所写的作文要吻合话题要求。如果所给出的题目有主题上的暗示,你或多或少要给予呼应。所谓审好,是指要在题目所限定的范围内,写出有一定思想深度和高度的作文。审准的主要目的是要证明作文是在试场现写的,而审好的目的,则是要把作文写好。
从阅卷的角度看,阅卷者要适应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要吃透话题,在阅卷时要细看每一份卷子是否根据本试题而写,是否诠释了试题的要旨。只有判断清楚考生这样做了,才能确认它是真正的考场作文,才能再根据文章的内容与表达判给相应的分数。这样的评判体现了高考作文阅卷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
但不可否认,每年的高考作文题总是会难住一部分考生。为何在我们看来是好题目的试题,会让部分考生为难呢?我以为,这首先与一些中学热衷于猜题押题,而不是引导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有很大的关系。据说,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研究对象,他们喜欢在题目中寻找出题者的思路,以此推测第二年的考题。对于老师们的这种苦心我们能理解,但这样做,无疑是舍本求末。高考对一个学生来说,固然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考出高分是每个人的梦想,但是,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基础打得扎实不扎实,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一生。特别是母语写作,它内在地制约着一个人的发展。不论今后向哪个专业方向发展,如果语文和母语写作没学好,事业上要想有很大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高考作文本来是要考一个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如果考生只考虑如何应付考试,显然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押题本身就有不确定性,押准的比率很低,一旦押错了,让考生在试题面前一筹莫展,岂非鸡飞蛋打,颗粒无收?
其次,作文作为语文高考中的重点,它不仅要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兼顾着其他考查功能,其中,审题一定意义上就兼顾着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这样一道文字上并不艰涩的作文题,居然有人读不懂,或没完全读懂,这样的考生不是在考场上太紧张,就是语文功底不够扎实。因此,出现这样的现象,说到底还是在拷问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
在高考作文中,如果使用记叙文形式,而主题的表达又是比较含蓄的,一定要点题。要能使人阅卷老师明白,你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主题。
(2)要正确理解和对待发展等级分。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高三学生。他告诉我,老师要求他们尽量创新,说这是现在鼓励的,会加分。我对他说,在作文创新的问题上,我们也要辩证看待。作文鼓励创新,但是,一篇作文,创新绝不会是惟一的衡量标准。在我看来,作文创新,就像人跑步一样。人应该先走好路,再考虑跑步。作文创新也同样应该建立在文通字顺、结构完整、切题的基础上。不管自己的作文能力,一味追求出新意,弄不好会造成南辕北辙的效果。我们在阅卷的时候就碰到过这样的试卷,它采用会议记录的形式,意图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但是,这个考生的文字基础太差,最后得到的分数就比较低。
3、要尽量避免“参考”已经发表的文章,不要让阅卷老师误以为你的文章是借来的。
4、要灵活运用典故、名人名言等。
作文要言之有物。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讲,要求他有丰富的经历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他平时书读得多,知识面宽,对做好作文是有帮助的。以前有这样一篇优秀作文,在使用书本知识的时候,能够根据文章的需要,把典故用得恰到好处:
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从牙牙学语到垂垂老矣,无不遵守自然界平凡的法则;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不韦迁蜀,韩非囚秦。对于才智绝顶而前途看似一帆风顺的人来说,生命突如其来的变故都是场可怕的灾难。在万事不如意中挣扎的他们,在黑暗中反而迸出了闪光的火花:《离骚》、《孙子兵法》、《吕氏春秋》、《说难》、《孤愤》,饱含着血泪的笔墨让他们这些被时人认为的“不幸者”,没有随着千千万万幸福的小民湮没而成为历史中的一捧灰烬。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