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更是娼妓
作者:罗美华 时间:2007/8/10 8:34: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像王朔这样的人,妄自尊大,出门就自称爷爷,称别人孙子,高高在上之本位思想,暴露无遗,实在只不过是一封建余孽,远不是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平等民主之文学作风。这样的人存续于文学系统,堪称怪物,疯狗,说出来的话是极品垃圾。这样的人能够风行于文学场,实乃中国当代文学场之奇耻大辱。
步非烟与王朔,虽然有居多不同,可是惊人相同的是,他们都具有阿Q身上的某些特征。两个人加在一块儿,活脱脱一个阿Q!这样的两个人,大抵应该也谈不上会受到众星捧月的追捧的,可是,在2006年,这两个人却受到了空前礼遇。步非烟到现在是冷了一些了,王朔却还在热吵着。奇怪的是,被王朔骂了孙子的人,居然也默认了,不作声,有如阿Q对面的小D。这两个人,居然在2006年岁末享受到了国宝般待遇,各网站、各媒体连篇累牍的报导,追捧,远胜于任何一个伟大人物。
两个人性扭曲的活宝,加在一块儿,就一阿Q而已,却在2006年被当作国宝。滑稽!真是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正邪不分,以丑为美的鲜活立场。
3、余秋雨与刘心武——在历史中扯与在红楼中混
秋风秋雨愁煞人,2006年的秋风秋雨时节,余秋雨出来就历史中的问题扯扯,东扯扯西扯扯。也就作家富豪榜出来扯扯——微有得意之色的扯扯。
在余秋雨的博客中有一段原话:"我相信孔子极有可能向老子问过礼,不仅有《礼记》、《庄子》、《孔子家语》、《吕氏春秋》等古籍互证,而且还出于一种心理分析:儒道两家颇有对峙,儒家如此强盛尚且不想否认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难于否认。"
这段话,读来不甚了了,感觉很模糊不清。前边的那些古籍也许是互证了,但“不想否认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这一句,到底是指先秦的儒家而是指后世的儒家?如果是指后世的儒家,年代相隔既远,前文多有记载,文据凿凿,那么就是想否认又拿什么来否认呢?要说后世的儒家想否认或者不想否认,根本是谈无所谈的。那么据秋雨的意思,还是指先秦的儒家,但先秦的儒家,并不强盛,那些古籍形文之时,亦是在先秦,并未到儒家开始强盛的汉代,何谈儒家如此强盛?
余秋雨先生纠缠这样一个问题,在我的感觉而言,说了,实在等于没说。于当今而言,只是饭后的谈资。无太多价值可言。孔子遇事问,问老百姓都问。问老子,或者没问老子,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多记载在那里,秋雨一定要先质疑了再肯定。当然也有点道理。
正如见一个人吃了饭,秋雨必先质疑之:“这个人未必吃了饭,但这个人肚皮鼓鼓,又象是吃了饭。这个人力量很强盛,一定是吃了饭。”如此而已。
本也未可厚非。但秋雨转几个弯来论证后,连自己都有些转不清,连人家是何时肚皮鼓鼓,都忘掉了,可是他居然还厚颜的说:我有话要说,我有钱要赚。
余秋雨先生写这个东西,实在有些条理不清。他的文字却很值钱,也很值价,他只是把历史用自己的语言再述说一次而已,如此盛行天下,是不是我们的文字中,只有那些言古而不言今的文字,才能更盛行?
余秋雨的文字,大抵只不过是写几段历史,用上一些感触,更用上些优美字词,形成为散文,却实在是在历史中绕来绕去。与其称余秋雨为文学家,还不如称历史学家的好。他那些文字,于十五六岁的少年,为形文的榜样,为用词的榜样,实在也是一大幸事。但若论到让二十岁三十岁的人去读,实在是毫无思想,且很容易让人堕入上古辉煌的淤泥中而难以自拨。若论到他那些文字把历史绕来绕去绕清了,他不如考古学家,若论到他在这中间注入了什么可读的其它有益要素,他不如任何一个说几句当世真话的人。一个在历史中扯来扯去,有时扯清了,有时扯不清的人,能够大行其文于天下,实在不能够不说是一大怪事。
附带要论及的是今年来余秋雨关于阅读日的论调。余秋雨是反对的,我也觉得没必要再设什么形式上的阅读日。但余秋雨行文的意思,是说咱们国家人们的阅读已经过多了,这就是秋雨缺少调查,也就缺少发言权了。据我所知和观察周边的人,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25岁以后,几乎不读什么书,其中的大部分,是连书都不摸,更谈不上系统的读什么书。秋雨的意思,可能还说例如看电视也是阅读,我举个例子吧,今夏很多地方发洪水,我们这个地方却热得要死,丝毫没下雨的意思,一个在电视边上每天呆上八九个小时的人,却根本不知道居然有地方发洪水,说我们这个地方一点雨都没下,怎么会有地方发洪水呢。他看电视是怎么看的呢?从不看新闻,看到哪个台放新闻了,就立即跳过去。从不看自己稍微不感兴趣的东西,只看自己看来看去感兴趣的那几个嘻嘻哈哈的娱乐频道,只看自己看来看去还继续看的老类型的电视剧。他在阅读吗?他最多是在温习温故而已。有些人虽然上网了,却也不能增加阅读,其情形,与此也差不多。
无独有偶,2006年的农历生肖为狗年,在这年岁末,却偏偏有几个人出来要续写红楼。其中就有刘心武先生。他们真是毫不避嫌,狗年岁尾续写红楼,就不怕落下个狗尾续貂之恶名?
自诞生两百多年以来,《红楼梦》已遭多次恶搞,续写的各种版本,不计其数。有的还不伦不类。曹雪芹先生若地下有知,也不知该作何感想。就是到了今天,仍然不得安宁,先后有名作家、奇女子等纷纷挺身而出,名义上带了“拯救红楼,续写红楼,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写《红楼梦》,在写完前八十回后,撒手人寰而去。最后的章节到底该如何结束,如何行文,恐怕是任谁都无法揣摩透的。就是曹雪芹自己写,我想他在写的过程中,也有可能边写边就写的方向和写的风格做一些微妙变化。不变的是历史,变了的才是小说。
因为红楼没有结局,没有后文,于是让人浮想联翩。现在的人看红楼,一千个人看了,必定想象有一千种结局,后面该如何行文,也必定有一千种行文方法。从而从来就不乏跃跃欲试,拿起笔就续写的后来者。
高鹗算续写者中较为成功的,人们一般也都默认了他,几乎不知道还有其他续写者。高鹗续写红楼,是带了那个时代的便利的。同是封建社会下的文人,同样经历过或见识过一些大家族的兴衰没落。也许还同样相信因果轮回,鬼神之说——红楼里自始至终都不缺少这些东西。用文上的习惯,是选用文言还是用白话,比今人更为接近;老北京的俗谚俚语,更为熟悉。这些,也是他能够成功续写的因素。
有了高鹗的续写在前,我实在弄不明白今人为何定要续写红楼。同时还扛着那样一种势在必行的强烈气势。那气势里包含着“续写红楼,舍我其谁”,包含着“我一续写,超越千古”。他们到底占了哪方便的便利?他们凭什么能够这么狂?
文章评论
共有 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