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文中
作者:张苹 时间:2007/4/21 17:35:2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一、主题要健康向上
作文虽是生活的反映,但不是所有的生活内容都能写进作文中来的。因为进入作文的生活材料,必须给人以教育,以启迪,以鼓舞,以引导:生活中的乐是多种多样的,良莠掺杂。有健康向上的乐,如助人为乐,学习之乐,勤劳致富之乐,新生活之乐等;也有消极之乐,庸俗之乐甚至是腐朽反动之乐,如损人利己之乐,损公肥私之乐等。我们写以乐为主题的作文,主题必须是积极向上的,主题不健康,再乐的题材也是不可取的。例如,有位同学写了篇《雪地之乐》的文章,材料大致如下:下雪之后,人行道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本已是够滑的。有三个学生为了找乐,又往人行道上浇了水,这样一来,路上更是奇滑无比,行人过此往往人仰车翻。见此情景,他们开怀大笑,何等快乐。试想,这样的作文能得多少分?显而易见是不及格的。其原因是主题不健康。这是一种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但没有必要写。而且不能写。
二、要写出苦中之乐
生活中的苦与乐是一对孪生姊妹。有些同学写到关于快乐为题的作文,总是绞尽脑汁地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结果,快乐没有找到,倒是找到了写不出作文的一系列的烦恼。原因在于作文者只是拘泥于题目中“快乐”一词。如《我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有的同学想,我没考过第一,也没获什么奖,何乐可写?倒是学习很痛苦,枯燥无味,作业一堆又一堆,考试一次又一次,考不好还要吃老师的批评,受家长的责怪,学习是苦不堪言。像这样的学习生活真无快乐可写吗?非也。你就暂时丢开快乐,先从学习的痛苦写起,再由苦到乐,最后写出学习的真正快乐。试问,你原是个无知或知之不多之人,经过艰苦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个有知或知之很多之人,你不感到快乐吗?学习如翻山越岭,当你翻过山越过岭之后,作为胜利者的你心情该是如何呢?事实上,生活就是这样:先苦后甜,没有苦,哪来乐?知道了这一点,大家就不会为写不出“乐”而发愁了。
三、要写出劳动过程中的快乐
劳动获得的快乐分为两种。一种是劳动结果的快乐。就说农民们养猪养鸡吧,可以说是又脏又累的活,何乐之有?但他们为什么还要养呢?关键是猪出栏了,鸡下蛋了,到手的是一张张钞票,这个时候,你再看看他们,哪个不是喜笑颜开?因为他们享受到了劳动结果的快乐。另一种是劳动过程中获得的快乐。这种快乐往往不被人重视,也是很难写的。但正因为难写,我们去写,而且写好它,那样的作文才会出色。著名作家吴伯箫在他的散文《菜园小记》中这样写道:“种菜的乐趣不只是在吃莱的时候”,“种菜的整个过程随时都有乐趣”,“施肥、松土、整畦、下种,是花费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吧,那时,蔬菜还看不到影子呢,可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算种的只是希望,那希望也给人很大的鼓舞”。种下去的种子长出了又绿又嫩又茁壮的新芽,你看:“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多美的景,多乐的情。当然,要写出劳动过程中的乐趣有一定的难度,一般而言,劳动过程是辛苦、艰苦乃至痛苦的,这就要求写作者以高尚的情怀去看待劳动参加劳动,这样才会战胜苦超脱苦,进而进入乐的境界。陆定一的《老山界》中的红军战士在又冷又险的半山腰上宿营,竟然有闲情雅致欣赏山景,如果说红军战士没有崇高而乐观的精神,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四、少写程序,多写感受
快乐是人的一种情感。写劳动过程中的快乐,不要停留在劳动的具体程序的叙写上,也不要停留在劳动技术的介绍中,在这些地方多花笔墨足无效的劳动,不可能写出真正的快乐。写劳动过程要重在写劳动时的感受。抒写劳动的感受,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借对劳动过程的叙述描写来写劳动的感受,这是间接抒写;二是直接抒写劳动的感受。下面我们仍借《菜园小记》中的一段话来品味: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除得是不是干净,那时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
上面这段文字写的是菜田管理的劳动场面。作者的笔墨没有放在间苗
锄草和中耕这些农活的具体叙写上,只是简单带过,着重写的是劳动中种 种快乐的享受。读这样的文字,谁还认为这田间劳动是苦差使呢?“那候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直抒胸臆,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妙不可言。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